記者林筱凡、鍾至瑋/採訪報導
許多人每天都要喝鮮奶或來杯鮮奶茶,近年小農品牌鮮乳扛起一片天,其實市面上超過20個小農品牌,都來自一間靠保久乳起家,曾是全台前三大的50年老廠。過去鮮乳是由四大乳品廠寡占吃下超過8成市場,小型酪農要做自己的品牌幾乎不可能,但他們找上風光不再已連虧20年的老廠,「弱弱聯手」竟然翻轉了台灣的鮮乳市場。
▲各家小農鮮乳排棑站,這些小農鮮乳是如何在被壟斷的市場裡闖出一片天的?
有的味道鮮甜、有的口感濃厚,小農品牌鮮乳近年來崛起,但你知道嗎?高達20幾個品牌,原來背後有一個共同的軍火庫。
產線上正在裝瓶的鮮乳是獸醫自創的品牌,2015年上市可以說是市面上小農品牌的始祖之一。
記者林筱凡:「這個塑膠罐在進到充填產線之前,上面有個這樣的頭,是為了防止異物從罐口跑進去。這條鮮奶充填產線1個小時可以充填6千罐像這樣的鮮奶。」
幫超過20個小農品牌做代工,每天平均可以生產出8萬瓶鮮乳,在分裝成瓶瓶罐罐之前,還要先經過這道關卡。
記者林筱凡:「我後面這個高達2層樓高的鍋爐,是殺菌均質槽,對鮮乳來講均質是一道很重要的步驟。」
▲經過均質殺菌機的壓力作用,就不會讓牛奶喝起來有結塊的口感。
乳品廠廠長林志青:「生乳的乳脂肪是比較大的,經過均質殺菌機後,可以徹底利用壓力的磅數,把乳脂肪徹底打散在牛奶裡面,那喝下去會更濃郁更順口,而不會有乳脂肪結塊的情形發生。」
而生乳要進到產線裡,還得經過品管員的把關,把生乳微波加熱後,再聞聞看氣味。
品管員:「味道正常。」
除了確定生乳品質之外,不同小農品牌風味也大異其趣。
我們選了3個品牌,請廠裡的專家來盲測,只要一口就能立刻分辨。
▲三個品牌的鮮乳給專家試喝,一口就可以分辨出各家風味的不同之處。
鮮乳達人陳以安:「第一杯是台農鮮乳、第二杯是海口、第三杯是崙背鮮乳;台農鮮乳喝起來比較順口;然後海口的話,因為它在海邊,喝起來會比較清甜一點;崙背的話本身甜,然後又帶著厚實的奶香。」
影響風味的關鍵是鮮乳的成分比例,這套是專門用來分析鮮乳成分的設備,小小一台要700多萬,但過去他們根本負擔不了這麼貴的器材。
▲小小一台分析設備,要價高達700萬,根本不是單獨的小酪農戶能負擔的起。
半世紀前以加工保久乳起家,曾是台灣前三大乳品廠,但80年代後隨著鮮乳普及,面臨經營危機,整整20年每年都賠上千萬,直到近5年才轉虧為盈。
乳品廠廠長林志青:「(以前)一個月我們大概做300、400噸的生乳,這5年來,我們目前做2千多噸的生乳,一個月。」
月產量翻5倍,關鍵就是幫小農鮮乳做代工。
▲反虧為盈的關鍵就是幫小農做代工。
雲林縣崙背鄉是全台第一個酪農專區,我們拍攝的時候剛好是乳牛的吃飯時間。
記者林筱凡:「 你知道嗎?鮮奶的味道如何,很大的關鍵之一是乳牛吃的東西,這邊的乳牛要吃四種牧草混合在一起的飼料,其中一種是甜燕麥草,可以讓鮮奶喝起來更鮮甜。」
小農田宗弦:「我們以前都是三大鮮乳廠,他們是一個壟斷的市場。」
全台每天大約可以生產1000噸生乳,但過去前四大鮮乳廠就佔了高達85%,讓小型酪農二代接班意願低落,近40年來崙背地區酪農戶,減少了一半。
▲每天生產1000噸的生乳,前四大鮮乳廠就佔了高達85%,小型酪農戶根本無力生存。
小農田宗弦:「酪農業其實是一個很弱的行業,層層的剝削,也因為這樣辛苦的環境,其實很多二代不願意接手。」
市場被大品牌寡占,生乳價格也受制於他們,加上大廠只做自己的品牌,讓鮮乳市場長久以來沒有新的競爭者。
▲小農的弱勢直到和同樣衰頹的乳品老場結合,才「老弱聯手」走出一條生機。
乳品廠廠長林志青:「因為他(小農)遍尋所有工廠,基本上所有工廠對這個小量代工,對他們來講是一種比較麻煩的事情。」
弱勢的小農遇上連虧20年的乳品老廠,沒想到一拍即合。
乳品廠廠長林志青:「他們也幫助我們成長,我們也想辦法照顧他們的品質,讓他們可以越做越大,我覺得這個是雙贏的方式。」
魚幫水、水幫魚,小農品牌鮮乳2021年在市場占比已經達到4成,過去大廠獨霸天下的局面,如今是百花齊放、各有千秋。
▲憑藉「老弱聯軍」的方式,小農鮮乳如今大大翻轉了過去四大乳品廠獨佔的鮮乳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