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涂醒哲/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董事長
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宣布,要求指揮中心兼顧防疫及生計、生活,逐步解封,讓大家恢復正常生活,同時讓商務人士能夠進來,讓台灣能兼顧成功防疫、發展經濟,建立「經濟跟防疫並存」新模式。但也提醒,適度鬆綁後,確診者可能會增加,民眾必須有所認知。此言一出,民眾難免惴惴不安。其實,以台灣遠高於各國水準的醫療網絡效能與智慧科技技術,要做到同時兼顧民眾便捷、防疫安全的智慧防疫機制並不困難。
雖然疫情仍在流行,但致死率不高,各國逐步解封。北歐的瑞典率先宣布疫情時代結束,一切回歸正常生活;英國也逐步解除各項防疫管制。這時全球都在看台灣,這個率先禁止口罩等敏感物資出口,對入境旅客採取超高標準,以清零為目標的國家,該如何面對後疫情時代?這其中甚至不乏冷眼嘲笑的看戲目光。事實上,台灣擁有厚實的公衛與科技資本,兩者相互結合,就能以極低的社會代價兼顧防疫工作。放眼全世界,可能也只有台灣才有如此的條件。
建立後疫情時代的科技防疫體系,必須兼顧四大要件:病毒株種類的即時識別、完善的環境監測、瞬時高通量的檢測需求,以及透過病毒溯源與追跡,以大數據應用串連公衛防疫體系的能力。
COVID-19新冠肺炎病毒具備高度的變異能力,從Alpha、Delta到Omicron,歷經十餘次的突變,每一次的蛻變都毫無預兆可言。有些病毒株具有高重症風險與高致死率,而有些則邁向流感化或感冒化,例如Omicron,逐漸與人類共存。逐步解封的首要要件,就是第一時間診斷感染及判別病毒株的種類。倘若是高風險病毒株,則必須進入隔離檢驗程序;倘若是類似Omicron等較為無害的病毒株,則直接進入居家隔離,或者無須限制其社交活動。病毒株的識別,甚至可以讓防疫體系針對未知的新突變病毒株做出反應。
其次是完善的環境監測機制,以及一旦發現高風險病毒株時,即時啟動高通量大規模檢測的能力。例如針對果菜市場、大型社區、商場百貨等密集人流地區環境廁所等區域以及末端污水或者污水處理場,進行例行病毒檢測。台灣、瑞士、新加坡皆有類似的機制,台灣疾病管制署與營建署過去就曾在台北市與新北市設置數十個監測點,對小兒麻痺等病毒進行污水例行檢測。此次COVID-19新冠病毒的檢測通報,對防疫發揮重要的貢獻,應思考未來如何擴大範圍與進一步的數據應用。
病毒溯源與追跡,則是各國都在競相探索的題目。實際上,很多國家其實因為每日有大批人民染疫,醫療系統都已經負荷不過來了,所以乾脆放棄病毒追跡,只採末端管理方式處理。就現代的流行病防制科技而言,無疑是一種諷刺。目前有機會在此領域開拓的國家為數不多,但無一不是醫療先進強國。台灣擁有傲人的智慧科技與醫療水準,靈活且百煉千錘的公衛防疫體系,精準醫療與健康大數據更是國家健康永續大平台政策方針,有機會創造全球獨步的智慧防疫體系。
逐步解封,並不代表逐步鬆懈;反而政府將用更嚴謹、更長遠、更智慧的手段佈局防疫體系,以智慧技術與大數據應用做為公衛防疫的後盾,讓民眾能安心的回歸正常生活。
註:筆者現為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董事長,前衛生署(今衛生福利部)署長、前臺灣聯合國協進會副理事長,致力於推動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