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建中校長根本沒失言? 《東海東》稱:希望引起公眾討論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台北市建國中學校長徐建國,被校內媒體《東海東》報導在座談會上「失言」,徐建國竟說出「名校畢業生和無業遊民票數相同並不公平」,引發各界批評。事後座談會影片曝光,顯示當時徐建國是在談論選舉過程,並非如報導所指。《東海東》昨(22)日晚間也在官方臉書上致歉,表示是報導內容語序有誤。

《東海東》在臉書澄清,該篇報導是語序以及引用中的錯誤,也對校長徐建國致歉。但被質疑標題可能會誤導讀者,《東海東》卻回應「比起僅影響到建中生的校務報告,更具有公眾討論價值的是校長的舉例是否得宜這點,因此以此話作為整篇報導的標題,目的確實是希望引起公眾對於此例是否得宜的討論,但並非是惡意的攻擊或對立。」

建中 https://www.flickr.com/photos/sodasu/141829058/in/photolist-ygsjf-dwUQA-dFwa5T-6k2Ec7-oMgkxL-GygNy-CSWhp-dtru5-rGJ7vG

▲圖/攝影者小蘇@札幌, flickr CC License

面對失言風波,徐建國第一時間也澄清是一場「誤會」,但學生們可不這麼認為。《東海東》認為,校長的原意並非如此,但不代表這些言論都沒有被單獨解釋的價值,強調「身為公眾人物,在公開場合所發表的公開言論都應該受到嚴格審視。」

建中獨立媒體《東海東》聲明稿全文

針對日前《東海東》對十一月二十日校長座談會之報導,引起不少人對報導內容的討論,東海東對於下面幾點作出回應:

一、在最後一段校長舉例時所接的後面結論:「認為這項決定需要專業的判斷,但很願意傾聽學生的聲音。」語序上並非原先談話中的語序,因此結論上有錯誤的連結,引用中也未完全引用原話,故本報在盡量不更動報導文字的情況下將此段做出下列語序上及引用上的調整:

徐校長最後提到,若是大部分學生都有這個想法,那他會考慮試辦讓『當天有體育課的班級「統一」穿著體育服進出校門』,才可以讓學生的服儀能夠較為整齊一致;然而校長亦強調僅是『考慮』試辦,因為並非採納較多人的意見就是民主,不該全然採納學生的意見,但很願意傾聽學生的聲音。
而校長在提到民主不該只是單純採納較多人意見時,舉例建中畢業、台清交等名校畢業的人,跟只有國小畢業的無業遊民,雙方的學識有所差距,卻都是一人一票,「你覺得這樣公平嗎?並不公平嘛!」
對於語序以及引用中的錯誤,《東海東》團隊在此對徐建國校長以及社會大眾致上最深的歉意,並承諾未來將更重視報導內文正確且貼近原話的撰寫方式。

二、關於遭質疑「為何將整場座談會重點擺在此例並以此下標」,《東海東》必須澄清本意絕非是要製造學生與校長間的對立,在報導中同時亦提及了校長對其他校務運行上的報告,因此整場座談會在整理過後本報認為重點有二,一為針對校務上的回應,二為校長引起討論的舉例,然而撰稿記者認為,比起僅影響到建中生的校務報告,更具有公眾討論價值的是校長的舉例是否得宜這點,因此以此話作為整篇報導的標題,目的確實是希望引起公眾對於此例是否得宜的討論,但並非是惡意的攻擊或對立。

三、而關於校長此段話「確實是在講解民主發展的進程,卻被斷章取義」的疑慮,編輯部認為在校長舉出此段例證的過程中,他所創造的情境是「名校生與遊民的票一樣價值」,而對這個情境提出的回應是「你覺得這樣公平嗎?不公平嘛!」當校長在例中創造出此情境,並對此情境提出了觀點時,我們便認為這段內容已有自己獨自的脈絡,這是當初為何並未把前後舉例一併放上的原因,隔天在提出影片時所擷取的逐字稿僅有這段舉例的原因也相同。或許校長舉這麼多例子想傳達的原意並非如此,與他原先想傳達的意思有所差異,但並不代表這些引發爭議的言論沒有被單獨檢視的價值,身為公眾人物,在公開場合所發表的公開言論都應該受到嚴格審視,今天若是私下訪談,東海東的慣例都是將最終稿件送交受訪者確認,然而這次校長座談會是一公開的事件,私下的再次確認跟在場的人所接收到的資訊就會有所不同,這樣亦可能造成失真的問題。

而除此之外,《東海東》報紙與《建中青年》刊物並非屬於同一團隊,而是各自有獨立編輯運作,特此澄清此點。《東海東》編輯團隊是開放給所有對校內媒體事務有熱忱者加入,專門對建中相關新聞進行報導,並會定期更換主編及編輯群。
對於《東海東》在報導上不夠謹慎之處,我們再次致上最深的歉意,也承諾未來會盡全力改善報導內容品質,並虛心接受各方批評指教,希望能共同增進校內公共討論的機會,為建中校園發展盡一份心力。

《東海東》編輯團隊 敬上

https://www.facebook.com/setmoney.net
#夜貓輕鬆看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