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遵循自然!「有機工法」取代基改 印度用老智慧救小農

記者吳亭儀、蔣宏儒/印度報導

天剛亮,一群農夫席地而坐,穿上家裡最好衣服,他們來自西印馬哈拉施特拉邦,也是最多農夫自殺的印度省邦,跨越近千公里距離到南印受訓,只為了學什麼是「有機」。有機農耕導師Binay對他們說:「現在我們準備有機的殺蟲劑。」製作殺蟲劑直接用手加料,成分有機程度不言而喻,集精華於大成,這桶絕對夠自然,裡頭是牛糞、牛尿、蔗糖還有豆子粉。Binay也介紹著:「2.5公升牛尿還有2.5公斤牛糞,新鮮牛糞。」

遵循自然!印度農民讓有機取代基改│三立新聞台

遵循自然!印度農民讓有機取代基改│三立新聞台

不新鮮還不行,黃金比例配上手工順時鐘攪拌,在陰涼處發酵二天就大功告成,傳承老祖宗智慧,還有最後這招,讓除蟲劑更親近土地。Binay邊示範邊說:「從這個農田,你拿抓一把土壤用來融進水裡。」

38歲的有機農夫Binay其實原本是工程師,回歸農田才五年,看來卻經驗老到,現在大概只有身上的美國運動品牌,才能把他跟城市稍稍畫上等號。談到了自己的經歷,Binay說:「我到了城市接受高等教育,做白領工作待了8到10年,但是我並不開心。」

遵循自然!印度農民讓有機取代基改│三立新聞台

在城市長期背痛咳嗽,健康一度亮紅燈,出生農村的Binay意識到,孕育食物責任重大,看到農夫走投無路,他決定用科技頭腦幫助他們。Binay介紹著他的農耕幫手:「這是5000公升蓄水桶,放置在農田比較高的地方,你看這個。」

灌溉用水桶連結管線,有機除蟲劑按比例溶入水裡,只要打開各區灌溉開關,殺蟲劑就能灑遍農田,省人力更省時間,而且一週只需要二次,因為田裡用保衛植物擺出「防蟲陣」。

遵循自然!印度農民讓有機取代基改│三立新聞台

田裡滿滿的作物,Binay介紹說:「其中一個是蘆薈,它讓其他的疾病和其他的病蟲遠離農田,再舉一個例子,為什麼我們放這金盞花,你知道嗎,這是最好的誘餌,這形成非常好的保衛系統,被安排在農田裡。」

遵循自然!印度農民讓有機取代基改│三立新聞台

眼前的花不只是花,更是可食作物的防蟲守門人,看看Binay田裡,從地面小黃瓜架上四季豆,還有木瓜都是大尺寸,胡瓜甚至長到半個人高,Binay感嘆的說:「(很多農夫)他們沒有上學,他們甚至不認得植物、不懂得農業,他們該怎麼做?」

其實有機農耕不需要高預算,但要求知識,連印度農田缺水危機都能解決,Binay說:「這個窪地留住水源,讓水滲到地底。」在田裡挖出窪地,沿著邊緣種深根植物緊緊抓住土壤,成為穩固集水窪地的銅牆鐵壁,不用花大錢建溝渠,而自然農法少不了牧業配合。」

遵循自然!印度農民讓有機取代基改│三立新聞台

遵循自然!印度農民讓有機取代基改│三立新聞台

每當音樂響起,代表擠奶時間到了,5000年前保留至今的印度原生牛,聽到古典音樂心靈平靜,擠出來的牛奶品質更好,背上有肉瘤,比一般牛體型大,生育量高的古牛種也是由Binay照顧,餵食方式同樣科學,Binay說:「切碎玉米筍,對我們來說減少浪費,對牛隻來說更方便食用。」

除了牧草,還準備高營養價值玉米筍,特別絞碎,牛吃了不會剩下殘渣,自然減少飼料浪費,牧場、農場二邊忙,像Binay這樣的有機導師其實越來越多,他們用各式自然農法,幫助200多萬農民轉向有機找回良田,背後推手古儒吉,其實是印度知名的大師。

遵循自然!印度農民讓有機取代基改│三立新聞台

遵循自然!印度農民讓有機取代基改│三立新聞台

「生活的藝術」創辦人古儒吉說:「化學種植造成很多不同的健康問題,在這個世界,這是我們為什麼,決定轉換到有機種植。」所到之處人們爭先恐後要行觸腳禮,要握手、要拍照還要搶送禮物,更有人因為見到他一面,情緒激動,古儒吉的改造工程,從環境、健康、教育著手,他也因此成為印度有機農業代表之一。

遵循自然!印度農民讓有機取代基改│三立新聞台

古儒吉說:「(印度總理)MODI在意的是,為人們帶來更多的糧食,所以我們持續的給予壓力,因為G.M.O是不好的,當我們轉換到有機種植,那是零成本的農業,農夫不用投資很多,保護了植物的多樣化、保護了種子。」唯有遵循自然才是最高法則,在快速現代化的印度,這一群默默付出的人們,要找回最古老智慧。(整理:實習編輯許普堯)

   《消失的國界》節目播出時間

首播:三立新聞台(六)23:00
重播:三立新聞台(日)10:00、(隔週日)03:00

完整的內容,請鎖定三立新聞台《消失的國界》。加入【消失的國界】粉絲團,一起探索全世界!
https://www.facebook.com/113347522063809

三立新聞台
#消失的國界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