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人工關節非唯一解套! 自體軟骨修復技術助改善關節退化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

正值中年的陳先生(化名)是一名勞力工作者,長年需搬運重物上下樓梯,某天突然發覺,自己不僅上下樓梯時關節會痛,就連平時走路都覺膝蓋不適,就醫檢查後才發現是「退化性關節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骨科主治醫師吳行正比喻,「關節軟骨就像輪胎,使用年限一長胎紋就容易磨平」,除了老化而自然發生地退化,臨床上也常見如陳先生這樣,因工作型態所致的退化性關節炎,再加上飲食西化提升肥胖比率、運動姿勢不當等因素,在在使國人關節軟骨損耗加速。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一年約有三百五十萬人因退化性關節炎至醫療院所求診,儼然成為新一代國民病。

吳行正醫師指出,以新型自體軟骨修復技術為例,只要能夠在關節非受力區取到足量關節軟骨組織,將其進行特殊處理,再植回軟骨磨損部位,即可讓正常軟骨組織與該處受損軟骨共同癒合,協助改善關節退化與發炎情形

▲吳行正醫師指出,以新型自體軟骨修復技術為例,只要能夠在關節非受力區取到足量關節軟骨組織,將其進行特殊處理,再植回軟骨磨損部位,即可讓正常軟骨組織與該處受損軟骨共同癒合,協助改善關節退化與發炎情形。

退化中、晚期手術難避免 自體軟骨移植成新選擇

許多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在確診當下內心都會擔憂「是否要換人工關節?」,吳行正醫師坦言,臨床上依X光檢查影像,將關節退化嚴重程度分級,若到磨損情形相對較嚴重的三、四級,一般的保守性治療如注射玻尿酸、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俗稱PRP療法)及幹細胞注射,治療成效可能較不明顯,需進行手術才能幫助患者重拾生活品質。

然而患者不用過度擔心,隨著醫學發展不斷創新與突破,退化性關節炎的手術治療選擇相較過去來的多,並非僅有「人工關節置換」一途。吳行正醫師指出,以新型自體軟骨修復技術為例,只要能夠在關節非受力區取到足量關節軟骨組織,將其進行特殊處理,再植回軟骨磨損部位,即可讓正常軟骨組織與該處受損軟骨共同癒合,協助改善關節退化與發炎情形。

微創手術風險小、恢復快 年長患者接受度高

吳行正醫師強調,人工關節置換並非無效,反之,它的確可以緩解患者關節痛症,並助其維持日常生活功能。但由於多數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為年長族群,除關節軟骨磨損、退化問題之外,也常伴隨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肺功能不佳等慢性病問題,進行重大手術需承擔麻醉、手術出血量大等風險,因此也會影響部分患者進行「人工關節置換」的意願。另外一個問題是,人工關節置換需一段時間來適應本體感覺差異,吳行正醫師分享,診間就曾聽患者形容,「術後膝蓋功能確實很正常,可是感覺不是自己的膝蓋」。

此時,使用自體軟骨移植可協助改善此困境,且因其傷口小、恢復較快,也能讓患者更早開始進行復健、更早恢復正常生活,吳行正醫師表示:「一個小手術可以解決大問題,也可說是患者新福音。」

預防勝於治療 注意日常「兩大重點」

常聽聞「預防勝於治療」,吳行正醫師提醒,民眾日常可從兩大方面下手,減緩關節退化:

(一)避免不當姿勢

當人在上下樓梯或進行蹲、跪等動作時,關節壓力會承受比平時多5至7倍的壓力,如果再加上過量負重,更可能加速關節軟骨的損耗。

(二)訓練肌肉力量

吳行正醫師提到,適當訓練肌肉強度可協助減少關節承受壓力並有效減緩其退化。民眾在家可利用看電視等閒暇時間,將腿抬起平行於地面,此時可訓練到大腿前方的股四頭肌,經反覆訓練提升肌力後,也能同時舒緩平時產生的關節痛症。

由於軟骨損耗幾乎可說是不可逆,吳行正醫師呼籲,民眾平時若出現關節疼痛問題切勿輕忽,應儘速至骨科門診進一步檢查。要記得,退化性關節炎越早介入,醫師可運用的治療方式就越多樣,不僅如此,治療效果也相對較佳,因此,想要延長自身關節使用年限,除了注意上述兩大重點之外,也要提高對疾病的警覺性。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ealthnews.com.tw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