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許元馨報導
▲疫情升溫,就怕孩子染疫,不少家長苦惱該讓孩子打哪款疫苗。(示意圖/資料照)
我國簽約輝瑞兒童疫苗,最快5月中旬抵台,兒童疫苗將有兩種選擇,分別為輝瑞、莫德納,許多家長們擔心副作用,到底該如何選擇、疫苗施打間隔為何?副作用有哪些?《三立新聞網》整理出輝瑞BNT、莫德納兩款疫苗的10個QA總整理,提供家長參考。
Q1:該讓小孩打兒童疫苗嗎?
A1: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兒科醫師陳思融建議家長讓幼童先打1劑,形成基本保護力,原因有三:首先,施打疫苗是預防重症;其次,根據國外數據,打第一劑的副作用比第二劑低;第三,未施打疫苗的孩童一旦確診併發重症,無論是呼吸衰竭或或更嚴重的多重器官衰竭,恐留下嚴重的後遺症甚至危及生命。
Q2:兒童新冠疫苗劑量多少?時間需間隔多久呢?
A2:莫德納:指揮中心開放6到11歲兒童施打莫德納疫苗,需要施打二劑,每劑0.25毫升,是成人劑量的一半,兩劑施打間隔為12周。
BNT:可供5到11歲兒童使用,接種劑量為每劑0.2毫升,基礎劑需要打二劑,兩劑至少間隔21天,不過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據先前ACIP專家討論,莫德納二劑至少拉長12周,因此BNT兒童疫苗也比照間隔12周施打。
Q3:兒童接種疫苗後,會出現哪些副作用、不良反應?
A3:莫德納:針對國外研究數據發現,6到11歲的兒童,打莫德納半劑型出現症狀,則以局部注射疼痛為最多,全身症狀則以疲倦、頭痛、發燒為主。
BNT:施打輝瑞BNT兒童疫苗不良反應幾乎和莫德納一樣,局部注射疼痛為最多,全身症狀則以疲倦、頭痛、發燒為主。台大公衛學院醫師許辰陽從國外數據分析,肌炎發生率每10萬人中僅0.1375人,發生率極為罕見。
Q4:哪些人不適合接種疫苗?
A4:若有對疫苗成份過敏或是正在發燒,都不建議施打。若有相關疑慮,建議諮詢醫師後再進一步評估。
Q5:兒童究竟該打莫德納或BNT?
A5: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18日受訪時表示,臨床試驗上看到兒童打莫德納大概20%都在發燒,BNT就沒有這麼多兒童發燒,但看它的中和抗體生成、後來降的速度、保護力的高低,雖然莫德納現在還沒有數字,不過林氏璧直言「相信它(莫德納)效果可能會比較好」。
指揮官陳時中則表示,不同疫苗都各有利弊,未來有莫德納跟BNT疫苗可以選擇,但這兩款疫苗大家可以安心注射。
Q6:BNT和莫德納可以混打嗎?
A6: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這部分還有待下一次ACIP會議提出進行決議。
Q7:兒童接種疫苗後注意事項有哪些?
A7:針對兒童施打完疫苗後發生不適,中華民國護理士公會全國聯合會也整理出「四大症狀」出現時,應儘速帶孩子前往醫院就診。
一、持續發燒超過 48 小時活力變差。
二、幾天後仍未消失的常見疫苗副作用,例如:頭痛、發冷。
三、嚴重過敏反應症狀:呼吸困難、氣喘、面部或喉嚨腫脹、眩、心跳加速、虛脫、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
四、疑似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症狀:胸痛、胸口壓迫感或不適症狀、心悸、昏厥、呼吸急促、運動耐受不良,像是走幾步路就出現很喘、沒有力氣爬樓梯等狀況。
Q8:就算打了疫苗還是會確診,那還要打嗎?
A8:打疫苗的重點在於預防重症,打疫苗還是有非常好的保護力,以預防重症的角度來看,還是建議兒童施打。
Q9:兒童正在服用其他藥物,是否可以接種疫苗?
A9:根據指揮中心表示,大多數情況下,正在接受藥物治療的兒童和成人應在接種疫苗前後繼續進行常規治療,不應在接種疫苗(包括COVID-19疫苗)之前或之後停止服藥。但在以下幾種情況下,可能會建議延遲接種疫苗或延遲特定藥物治療;如果注射部位出血或瘀傷的風險很高,可能會建議服用抗凝血劑的人延遲接種疫苗。大多數服用穩定劑量抗凝血劑的人,可以在病況穩定的情況下接種疫苗。
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包括化療)者感染COVID-19後嚴重度較高,因此接種COVID-19疫苗是很重要的。這些患者治療週期中可能有一個時間點,預計會對疫苗產生更好的免疫反應。或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暫停一劑免疫抑制劑,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對疫苗的免疫反應,故應與醫生討論接種疫苗的最佳時機。
Q10:兒童感染COVID-19後,是否仍應接種COVID-19疫苗?
A10:是的,雖感染COVID-19後人體會產生有助於預防SARS-CoV-2感染的抗體,稱為自然免疫,但自然免疫可持續時間尚不清楚,故孩童已痊癒後,仍應依時程接種COVID-19疫苗。然而,感染COVID-19後短期內再次感染的風險可能會降低,SARS-CoV-2確診者建議自發病日或確診日(無症狀感染者)起至少間隔3個月後,再接種COVID-19疫苗。
看更多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 最新報導: https://bit.ly/37gsay1
★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防範新冠肺炎,外出時應配戴口罩、勤洗手,出入公共場合落實實聯制,有疑似症狀應儘快就醫,經評估後採檢。
※ 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