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奇中心/綜合報導
▲結婚嫁妝學問多。 (翻攝自Pixabay圖庫)
從古至今,結婚一事總流傳各項傳統習俗,儘管有些繁文縟節隨著時代已經漸漸消失,但「嫁妝」仍是不可或缺的一項物品,至於嫁妝到底該值多少才有誠意,見仁見智。回顧中國史,宋朝就是個明顯女大於男的朝代,因此嫁妝成了能否嫁女兒的一大籌碼。
在北宋與南宋的多數時候,對於平民百姓來說,生女兒是更加地麻煩。除了重女輕男觀念下,考量到勞動力與傳宗接代的問題之外,女性嫁不出去也是一大問題。
在范仲淹的時期,民間社會就曾出現如此現象。
貧苦之家若嫁女兒,可以得到義莊贊助的「三十貫錢」。三十貫錢是什麼概念呢?大約可以在當時的中原地區買下十畝以上的土地了。即便有宗親義莊體系贊助協調,但仍可見,宋朝社會嫁妝實在高得讓人不可思議,帶著幾十畝地嫁人,也才算「勉強合格」而已,甚至還有人為了嫁好女婿,選擇「舉債結婚」就是要送走女兒。
換句話說,等於娶到合適的女子,嫁妝就有大片田地,生活也就好過多了,甚至變得有錢不少。如此奇特的現象並沒有維持太久,後來朝廷就訂出新規定,嫁妝不得超過某個標準,超過就罰款,才避免漫天喊價、豪送土地的嫁妝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