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40歲的莉莉長期從事餐飲業,約10年前時開始出現手腫脹、關節微微痠痛,一開始不以為意,以為是服務業工作太忙所致,但後來症狀越發明顯、早上更因關節劇痛而痛醒,直到無法忍耐才就醫,經過敏風濕免疫科醫師檢查,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使用傳統免疫調節藥物治療,症狀都沒有起色,甚至用到最大量藥物仍控制不佳,讓莉莉痛到夜不能寐,食不下嚥,經醫師建議下使用健保生物製劑治療,症狀大幅改善,也減少打止痛針次數及類固醇劑量,更遇到人生的另一半而步入禮堂,讓莉莉笑說「治療後人生變成彩色。」
▲李武寬醫師呼籲,類風濕性關節炎非「不治之症」,治療上已有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可緩解患者關節腫痛問題、並延緩關節變形,大幅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圖/翻攝自健康醫療網)
類風濕性關節炎誘發成因複雜 患者多以中年女性為主
知名過敏風濕免疫科診所院長李武寬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誘發成因複雜,可能受環境、病毒、氣候等多重影響,導致免疫系統出錯,身體產生抗體來破壞自己的關節、攻擊身體。患者以女性為主,男女比為1:4,年齡上以30至50歲間為高風險群,但年輕人與年長者也可能發病,若年輕患者發病通常會比較嚴重,如知名作家杏林子,就屬幼年特發性關節炎。另外,此病跟基因也可能有關,天氣較冷或是用藥時也有可能誘發。
類風濕性關節炎共病
李武寬醫師說明,類風濕性關節炎會以多發性、對稱性周邊關節侵犯為主,典型表現是同時侵犯雙側相同的關節,患者早上起床時,關節僵硬持續超過一個小時,好發部位在14個關節區(兩側肘、腕、指間、掌指、膝、踝、蹠趾),大多在腕、掌指、指間的關節有「紅、腫、熱、痛」的現象。較嚴重者可能手部無法施力;隨著疾病漸進,關節會逐漸遭受破壞,產生扭曲、變形而影響關節活動。
另外,此病除了影響關節炎之外,也可能同時攻擊內臟、骨髓等器官,造成貧血、血小板增生、全身倦怠,有時一開始看不出病因,病症越厲害的人,這些症狀也可能合併。若關節炎持續超過6週,可經臨床症狀,再加上抽血檢驗發炎指數、類風濕因子(RF)、抗環瓜氨酸抗體(anti-CCP)等綜合鑑別診斷來確認,以便排除相似症狀的痛風及退化性關節炎。
一線藥物治療不佳 申請健保生物製劑接續治療
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上,李武寬醫師表示,第一線用藥是傳統免疫調節劑,患者通常會使用合併一種以上的藥物,再加上類固醇抑制發炎反應、止痛藥緩解疼痛。若仍控制不好時,經醫師評估後可申請生物製劑。健保給付標準為需經治療6個月以上,且至少2種免疫調節劑使用後,症狀仍無法控制,經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臨床上以疾病活動指數28(DAS-28),2個月2次積分都大於5.1以上才能夠評估使用,且採事前審查,才得以申請用藥。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多樣 治病和生育可兩全其美
李武寬醫師呼籲,類風濕性關節炎非「不治之症」,治療上已有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可緩解患者關節腫痛問題、並延緩關節變形,大幅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另外,對於想懷孕及生育的女性患者,可與醫師討論後,選擇較安全藥物,藥物只要用對時機,可達到患者治療及懷孕兩全其美的目標。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