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家裡兒子婚後與妻子同房,父親再進兒子房間多有不便。(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中國有一個很特別的別稱叫做禮儀之邦。中國自古以來便有著諸多的禮儀制度,這些條條框框編織起來便形成了一張禮儀體制的大網,將整個中國都覆蓋。
三綱五常之說其中就有父為子綱一說,但又有一句有關古時禮儀的俗語,便是「父不入子房」。孩子小時候還沒有太強的獨立、個體意識,就會很聽父母的話。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個體獨立意識、心智也開始成熟,就會與父母的某些想法產生分歧。但封建思想下的中國時期,當家裡的兒子長大成人了,那就是能獨當一面的男子漢。
當兒子娶了媳婦回家後,是要和兒子同房的,男方父母也會同住一個屋檐下,難免每天打照面。古時候人們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讓女性在家做勞務,儘量不出門,而男人作為勞動力要外出做勞力,常常不在家中。作為父親要是再經常跑去兒子的房間,那可不得了。
而這句話也只是一整句俗語的一半,卻是有很少人知道這句話還有下半句。這句話原本是:「父不入子房,官不入民宅」。其實這兩句話都是表達一定的禮儀制度的意思。
▲官員入民宅通常是搜刮財物。(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後半句「官不入民宅」在意思上很好理解,就是官員一般不進入老百姓的房子的意思。在封建時代,中國實施的是中央集權君主專制,這樣的制度就是將權力集中到一人之手,皇帝總覽大權,再一層一層地將權力分散。
地方也是如此,每個地方都會有一位長官,管控著當地一切事物,那時候地方的官員每年都要向宮中獻禮提交一定供奉以保證自己的職務不丟,或者升官加薪。每到年末時,地方的官員便會挨家挨戶地搜刮財、糧食,如果有交不上的人家,這戶人家就會受到處罰、關進牢房。因此,那時候的老百姓大部分都不希望有官員找上門來,生怕平日裡有得罪官員的事情發生,都小心翼翼的過著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