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郁棋/特稿
如果你有看完2015年12月27日的「總統大選辯論會」,應該還記得,在聯合報總編輯游美月對於三位候選人的「九二共識、紅色供應鏈」提問中,宋楚瑜回答了四個字:「政治槓桿」。然而,在短短兩分三十秒的回答時間中,宋楚瑜並沒有進一步解釋他所謂的「政治槓桿」,究竟是指什麼東西。事實上,在8月20日三立新聞台的《新台灣加油》節目中,宋楚瑜曾經針對這個主題連續講了10幾分鐘:政治槓桿,如此抽象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阿基米德曾經說過一句話:「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舉起整個地球。」最簡單的槓桿原理,主要包括了三個部份:施力、抗力以及支點。只要施力點距離支點夠遠,就可以得到足夠的抗力,撐起一個龐然大物。在兩岸關係中,龐然大物自然指的是中國,支點則是支撐兩岸和平關係的「九二共識」,台灣作為一個施力點,如何能夠在不出局的前提下、找到最有利的地方,成功獲得撐起中國的抗力,是「政治槓桿」字面上的解釋。
▲在總統辯論會中,宋楚瑜提出「政治槓桿」概念。
從實務上來說,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宋楚瑜在《新台灣加油》中這麼解釋:
「我跟現在國民黨從05年以來最大的不同,第一,我認為我們沒有把兩岸的交流,形成台灣的一個重要的槓桿。兩岸的問題,如果純然我們台灣自力更生,不跟我們最佔優勢的地方,去形成一個很重要的動力的話,不但是可惜,而且是非常非常不智的。」
「我們當年台灣帶了超過5000億以上的資金,帶了跟國際的通道、管理,和我們的這些訂單,把大陸的珠江三角洲帶起來了。但是大陸上面對於我們臺商真正原來所做的承諾,坦白講,嚴重的產生很大的一些差距。」
「我們要共同向世界去賺錢,但是最後賺錢的只有你,而不是我的話,你認為台灣人的心會安嗎?會服氣嗎?」
「兩岸必須有高層對話,告訴大陸商家,所謂心靈契合不是全然大陸把我全部都給吃掉,而是讓台灣人覺得,你確實是很多的政策,幫台灣的這些廠商,還能夠繼續在你整個的布局裡面,我們要有一席之地,包括一帶一路。」
「國民黨執政期間,能夠守住台灣,沒有在1949年被大陸赤化;也因為民進黨堅持民主,都有很好的貢獻,這就是很好的槓桿,這兩個就是好槓桿。台灣的領導人,要善用在世界上面,目前三個大的強權,中國大陸,包括美國,包括日本,我們要有一個很穩健的自處之道。」
「我問過陳德銘會長一句話,我說台灣的每個學生,都受過九年義務教育,他都曉得一個事情,為什麼要付關稅?是因為外國貨。請問韓國貨是中國貨還是外國貨?當然是外國貨。那為什麼外國貨這個你不收稅,那請問台灣貨是中國貨還是外國貨?答不出來吧,在這種情況下,我就用政治槓桿。」
「一中屋頂。」
從這些對話,應該不難理解宋楚瑜所謂的「政治槓桿」,其實就是「在『一個中國』的屋頂之下,與其他大國之間斡旋,利用彼此之間的尷尬關係、說不清楚的東西,來交換利益。」只要台灣沒有被統一、也沒有獨立,就能在多變的大國關係之中,找到可以利用的槓桿來談條件。而且這個條件,必須是實在的,將台灣加入中國的利益佈局裡頭的。
不過,對於當今台灣的社會氛圍來說,這麼做無疑會被認定是「很危險的」;因為,你想要利用兩岸的政治槓桿,免不了就會被吃豆腐。然而,台灣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槓桿上的國家」,你距離中國太近,會失去了槓桿的優勢;距離太遠、遠到超過了硬棒的範圍也會出局。儘管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你都逃避不了必須正面處理兩岸關係的事實。
▲宋楚瑜在《新台灣加油》曾經針對「政治槓桿」做過敘述。
在我看來,利用「政治槓桿」的關鍵,在於「讓利,讓的是虛利;得益,得到的是實質利益」。其中我認為最好的例子,莫過於2006年2月27日被廢止的《國統綱領》。雖然《國統綱領》這四個字看起來驚心動魄,雙方居然同樣是以「國家統一」作為終極目標,但是仔細看內容,才會發現《國統綱領》其實根本是不統綱領。
國統綱領的三個進程:
1、近程(互惠交流階段)
(一) 以交流促進瞭解,以互惠化解敵意;在交流中不危及對方的安全與安定,在互惠中不否定對方為政治實體,以建立良性互動關係。
(二) 建立兩岸交流秩序,制訂交流規範,設立中介機構,以維護兩岸人民權益;逐步放寬各項限制,擴大兩岸民間交流,以促進雙方社會繁榮。
(三)在國家統一的目標下,為增進兩岸人民福祉:大陸地區應積極推動經濟改革,逐步開放輿論,實行民主法治;台灣地區則應加速憲政改革,推動國家建設,建立均富社會。
(四) 兩岸應摒除敵對狀態,並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以和平方式解決一切爭端,在國際間相互尊重,互不排斥,以利進入互信合作階段。
2、中程(互信合作階段)
(一) 兩岸應建立對等的官方溝通管道。
(二) 開放兩岸直接通郵、通航、通商,共同開發大陸東南沿海地區,並逐步向其他地區推展,以縮短兩岸人民生活差距。
(三) 兩岸應協力互助,參加國際組織與活動。
(四) 推動兩岸高層人士互訪,以創造協商統一的有利條件。
3、遠程(協商統一階段)
成立兩岸統一協商機構,依據兩岸人民意願,秉持政治民主、經濟自由、社會公平及軍隊國家化的原則,共商統一大業,研訂憲政體制,以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國。
▲馬習會,兩岸領導人第一次正式會面。(圖/取自馬英九臉書)
不說中、遠程,光是「近程」中國就無法達成了。開放輿論、實行民主法治、在國際間相互尊重、互不排斥,做到了嗎?很明顯,沒有。但是,《國統綱領》卻讓兩岸因為進入了「一個中國」的屋頂底下,使得台灣與中國變成了一個「親密但是不可能在一起」的尷尬存在,而中國又無法否定這個事實。當然,因為後續中國與台灣的關係依舊緊張,《國統綱領》在一些人的主張下被廢除了。但是諸如此類的斡旋與博弈,如何在「被吃的豆腐不重要,吃回去的飯菜實實在在」的模式下發展台灣,從扁政府到馬政府,都很難再次找回這樣的外交手腕。
隨著兩岸的關係和緩、距離更加靠近,我們的「政治槓桿」也毫無意外的在被削弱當中。馬政府雖然讓兩岸的關係史無前例的和緩、也讓台灣獲得158國免簽,確實對人民而言非常方便;但是與中國太過靠近,也會讓台灣失去話語權,「你就是我小弟了,還憑什麼跟我談判?」另外,失去了民心的國民黨,也同樣讓政府對外的談判籌碼大大降低;習近平沒事為什麼去關心柯文哲、還透過臺商對他表達「欣賞」之意?答案很明顯:柯文哲得到民心,而且不只是台北市民的民心,全台灣上上下下非常多人都喜歡柯文哲。有民心的人,才有本錢對外談判與斡旋。
無論2016年是誰選上總統,如何妥善的利用大國與大國之間的矛盾,找回台灣的「政治槓桿」,勢必都是非常重要的外交博弈,不可忽視。
歡迎加入逗比叔叔粉絲團,我沒有逼你哦。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逗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