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阿石伯長子楊炎生先生,持續蓮花田友善耕作。(圖/林務局提供)
三芝橫山的「阿石伯蓮花田」是保育類「台北赤蛙」的棲息地,在2000年起由台北市立動物園、慈心基金會為了保育台北赤蛙,與阿石伯(楊文石)經過了3年努力,成為不用藥的友善蓮花田,創下生態保育與農業生產共存共榮的佳話。
2021年阿石伯93歲高壽仙逝,原本並未務農的阿石伯長子楊炎生先生決定繼承阿石伯的友善理念,持續維護蓮花田,成為北海岸淺山的濕地生態園區。林務局也決定找回慈心基金會、台北市立動物園等夥伴,力挺楊炎生先生,並以強化生態功能角度重新規劃田區配置,除了種植友善蓮花也營造合適的水生棲地,盼能再現蛙鳴蓮間的榮景。
林務局說明,屬保育類的台北赤蛙曾普遍棲息於臺灣淺山與平原草澤濕地,因棲地消失與破壞,族群量變得稀少且分布破碎化。全台僅4個區域還有台北赤蛙棲息,新北市的三芝、石門即為其中一處。
2000年時任台北市立動物園研究人員的林務局長林華慶,在三芝的蓮花田裡發現台北赤蛙的身影,為了保全珍貴的棲地,林華慶與研究團隊邀請慈心基金會合作,與當時已年逾70歲的蓮花田主人阿石伯(楊文石先生)溝通,歷時3年後終於說服阿石伯由慣行農法轉型友善耕作,慈心並透過里仁商店門市推出「買蓮花、救赤蛙」活動,確保阿石伯的生計不因轉作友善而受到衝擊,成就這段農業生產與自然保育共存的佳話。
▲阿石伯蓮花田。(圖/林務局提供)
林務局表示,台灣北海岸地區多丘陵地,水梯田為常見之里山地景,農友從事農業生產的同時也提供了水生動植物棲息的生態環境。但隨著農村人口老化,需勞力密集的水梯田逐漸休、廢耕,加上慣行農法的普及,水梯田溼地逐漸破碎化。
阿石伯當年願意轉型友善耕作,與田間的北赤蛙及其他野生動植物共存,是台灣的保育工作走入農業生產地景的起源,其後,生物多樣性與農業生產兼容並蓄,保全農田生態系的服務功能,實踐淺山平原地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續里山願景,也已成為目前自然保育政策主軸。
▲台北赤蛙(林青峰攝影)。(圖/林務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