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台灣養殖漁業蓬勃發展,背後意義可能比想像中的更嚴重!根據中研院研究,台灣北海岸魚種從130種減少到剩30種,不只魚種,漁民表示漁獲量也銳減兩到三成,未來台灣可能成為「無魚島」,再也沒有野生魚可吃。
▲根據研究,台灣魚種從130種銳減至30種。(圖/攝影者中岑 范姜, Flickr CC License)
研究團隊表示,減少的魚種包括經濟價值高的烏魚和白帶魚,近來被河豚和臭肚魚取代,團圓飯不可獲缺的白鯧魚價格也開始坐直升機,短短三天從每公斤1100元漲到1600元,漲幅5成。攤販:「人家(魚少)價錢太高他不敢買,影響3成有喔!」
▲民眾考慮買別種魚。
民眾:「黃魚啊、很多啊!用其他魚種來替代白鯧魚就好了。」
民眾:「會、會、會,過年嘛,整尾的有頭有尾啊,年年有餘。」
▲即使有養殖業,台灣未來可能還是會成為無魚島。
國際科學期刊Scientific Data發表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團隊的論文,其中邵廣昭指出,魚種銳減的原因可能是過度捕撈、汙染、棲地破壞或氣候變遷等等。對此,基隆市府海洋事務科長蔡馥嚀也舉例,俗稱「三腳虎」的國籍扒網船以一艘漁船聚光,另外兩艘用圍網的方式捕撈,幾乎捕光經過海域的魚群,顯示出過度捕撈對於魚類生態的傷害。
▲專家建議,民眾秉持「年年有魚」的吃法,才能搶救海洋生態。
雖然邵廣昭說還有潛水紀錄、漁民刺網和潮間帶採集等資料未公布,但可能都是顯示「魚種數量減少」的結果,根據聯合報報導,漁民邱清也說近年漁民漁獲量少了兩到三成,而且流刺網使用率太高、破壞魚區,漁民生活不好過,更看不到台灣野生魚的未來。專家則是建議民眾生存危機魚種少買、紅黃色魚少吃、遠洋魚種少挑,才能年年有魚,用吃搶救海洋生態。(整理:實習編輯林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