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沛妘/台北報導
▲余苑綺歷經8年抗癌之路,昨(21)日仍不敵病魔離世,享年39歲。(圖/翻攝自余苑綺臉書)
余苑綺歷經8年抗癌之路,昨(21)日仍不敵病魔離世,享年39歲,消息一出令各界不捨。事實上,腸癌發生率連續12年蟬聯十大癌症第一名,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110年每天約有18人死於腸癌,創健預防醫學腸胃科柯富聰主任指出「關鍵原因」,千萬別輕忽。
柯富聰表示,先前門診有一位經商的35歲男性,因長期往返兩岸,熬夜應酬三餐不正常,近半年來食欲不佳,排便偶爾便秘及腹瀉,以為只是腸胃不適,回台做全身健檢時才發現糞便有潛血反應,經大腸鏡檢查才發現有顆約6公分的腫瘤。
對此,柯富聰說明,現在民眾飲食習慣多受到西方飲食文化影響,腸癌發生率持續攀升,而大部分都是由「息肉」演變而來,比起其他癌症,大腸癌在息肉演變至出現病癥時,平均需5-10年的時間,「初期症狀與痔瘡類似」,等到有明顯症狀已是3-4期,民眾千萬不能輕忽。
▲「腸道好,人不老!」柯富聰表示,腸癌初期症狀與痔瘡類似,千萬別輕忽。(圖/資料照)
至於大腸癌高風險群?柯富聰指出「4大類」:如家族病史、50歲以上、熬夜應酬者、出現明顯警訊者,建議須提前接受大腸鏡檢驗。柯富聰說,50歲以上的人,若終生不做大腸癌篩檢,罹患機率達7%,也就是每14人中會有1個人罹患大腸癌,而做大腸鏡篩檢後,若發現息肉者則需一年後回診追蹤,由於大腸癌一期的5年存活率可高於9成,及早發現治療才是根本之道。
「腸道好,人不老!」柯富聰表示,腸道負責消化、吸收及排泄,是身體最大,也是最先衰老的器官,想要腸道健康,除了生活作息正常外,也要吃對食物,降低大腸癌及腸道疾病的發生:
1、一日飲用2000cc的水:水分不足容易造成便秘,多喝水能夠促進腸胃蠕動,增加糞便含水量,助於排出身體多餘垃圾。
2、蔬果、穀物多食用:蔬果中富含豐富纖維質,建議每日攝取25-35克膳食纖維,用全穀根莖類取代精緻澱粉,有效縮短腸胃中有毒及致癌物質與腸胃接觸的時間。
3、多補充益生菌:味噌、泡菜、納豆、醋、紅麴等發酵食物,是益生菌的優質來源;而優酪乳、起司、優格也含大量好菌,可適量食用。另外,乳製品含有大量鈣質,可與膽酸結合,減少膽酸對腸道黏膜的破壞。
4、能免則免的飲食控制:「與其補充大量益生菌,不如先從飲食著手」腸道內的好菌多寡,最關鍵的因素來自於「吃進的食物」,當飲食趨於均衡,就能使腸道好菌增加;但若餐餐皆高油、高糖,那麼壞菌就會隨之增多。因此,建議少吃紅肉、加工食品、燒烤、醃漬物及油炸食物,以及高糖食品。臨床統計,糖尿病患者長大腸息肉風險比一般人高出30-40%!
5、多運動:不運動的人肌力衰退,減緩腸道蠕動,使得腸道有氣無力,無法將糞便往後推進,養成運動的習慣,可幫助腸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