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鍾晏指出,芭樂做為貶義詞,起源自日治時期。(圖/翻攝自pexels)
台灣人對於不對的價錢,習慣用「芭樂價」稱呼,甚至於也有人會用「香蕉你個芭樂」來罵人,芭樂、香蕉得罪誰了?為什麼是貶義詞?對此,Good全名師教學團隊國文老師鍾晏接受《三立新聞網》訪問指出,「芭樂與香蕉成為貶義詞,是在日治、二戰時期出現,傳承台灣已逾百年。」
鍾晏表示,芭樂是亞熱帶地區一年四季都有的水果,而且各品種皆較易於生長,尤其野生種更是,也由於相對其他水果容易種植,慢慢也演變為台灣人對於「低於行情」的稱呼。
他指出,「芭樂價」是指價格高出其含有的價值或條件的物品;「芭樂票」意指空頭支票,意謂其具有支票的意義,但無法兌現。
關於芭樂票的起源,有兩種說法如下:
一、日語的空頭支票為「不渡票」,唸起來與番石榴的台語接近,故從日治時期諧音演變至今日的「芭樂票」。
二、老一輩拿到空頭支票就像錢飛走一樣「ㄅㄨㄟㄌㄚˋ」,所以唸為「ㄅㄨㄟㄌㄚˋㄆㄧㄜ」。唸著唸著就變成芭樂票。芭樂票在古早時為「佛仔票」,為日語變化而成,後來才形成現在所講的「芭樂票」。
▲鍾晏表示,相較芭樂,東南亞更流行將香蕉做為貶義詞,起源自二戰時期。(圖/翻攝自pexels)
鍾晏指出,在華人世界中,除了台灣人會以「芭樂」形容錢與支票之外,東南亞人則是以「香蕉」形容,稱作「香蕉錢」、「香蕉票」。
他說明,香蕉於東南亞國家相當普遍,且錢幣上也會出現香蕉圖案。二戰期間,日本控制南洋地區,並推行支票。隨著日本戰敗,這些支票也變得毫無價值,就像香蕉一樣在當地是很容易生長和取得,故稱為香蕉錢意味沒有價值。
還有另一種說法,仍是屬於語言上的口語流傳演變或口誤而成,香蕉英文為banana,而芭樂的台語口音為「ㄅㄚㄌㄚˋ」極其相近。
▲鍾晏說,陳年港片也曾將香蕉、芭樂當作髒話替代詞,兩種水果都相當無辜。(圖/巨擎教育中心顧全提供)
鍾晏說,有些陳年港片劇情中的人物會在情緒不穩定的當下口出惡言,被要求不能帶不雅字眼時如只能用水果來代替字眼,隨機反應也是一般常見水果「你x的香蕉、芭樂」來突顯字句和口語上的起伏與價值!但深感水果界的最無辜者非「芭樂與香蕉」莫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