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草根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吳娟瑜
瑞典合法安樂死的條件──在機構一連串評估後,認定是生重病造成生活起居有困難的殘疾人士,或長期被病痛折磨的病患才有資格。
日本早川千繪執導的電影「75計劃」,模擬由政府制定法規,申請者只要超過75歲就有選擇死亡的權利,影片中的長者似乎都不到生重病或起居不便,但已面臨將被社會淘汰的窘境。
第一:他們雖然步履較緩、反應不及年輕人靈敏,但至少還能自由走動、自己飲食。
第二:他們雖然是獨居老人,但仍樂意做彈性工作或公益服務(如:打掃社區等)。
人生的下一步?
這些還有自理能力的長者蝸居在社區一隅,卻思索著人生下一步是否向「75計劃」報到,希望得到全套善後服務,還可領取10萬日元補助金。
這部影片有著前瞻性思維,研究指出,日本在2025年,五位國民中將有一位是75歲以上長者;在台灣預估2025年也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指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率達到20%),年長者將成為社會負擔已是全球性的隱憂。
影片中,有為了將10萬日元留給孫兒而奮勇求死的阿嬤,女主角阿道(倍賞千惠子 飾)則是在被旅館辭退,四處找不到工作,房東又準備收回房子,走頭無路之餘決定參加「75計劃」,儘管結局出人意料,但已足夠令我好好思考自己的來時路。
▲(圖/翻攝自草根)
重演「楢山節考」?
「75計劃」令人聯想到深澤七郎著作「楢山節考」,後來改編成電影,描述日本古代信濃國(今長野鄉),鄉民過著窮困歲月,70歲以上老人家將由家人揹到深山遺棄,這是因為家中食物不足,需要為兒孫留活路。
「楢山節考」的故事極有可能在現代社會複製,莫怪各國政府都緊鑼密鼓推出改良政策,希望延緩財政負擔、減少醫療資源浪費。
其實還有一線生機──延緩人口老化所造成的危機,往後推5年、10年、20年都好。
也就是我觀察到目前有一批長者儘量把自己照顧好,他們自動將退休年齡延至七十歲之後,繼續貢獻一己之力給社會;也有一群熱愛人生、重視健康的爺嬤,相約爬山、喝茶、唱歌、做義工,七、八十歲了,每天過得開心快樂。
若是每位長者有「身體健康/心智健全」的意識,相信活得久、活得好,不是困難。也就沒有「楢山節考」的悲劇和「75計劃」的迫在眉睫。
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雖然人微言輕,但是看完「75計劃」後,自覺意識更加警醒,立刻換上運動衣裝,套上布鞋,直奔健身房,鍛鍊肌耐力、跳拳擊舞、又游泳、水中健走……,希望自己仍是有能力照顧自己的長者。
先做到「有尊嚴的活著」,再來思考「有尊嚴的說bye-bye」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