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陳蘊晨報導
入秋小心高血壓,導管治療長期追蹤效果佳
一位在知名企業任職的中階主管,因工作壓力大且作息不正常,患有高血壓,每天需要吃多顆降壓藥治療。工作忙碌的她老是忘記吃藥,有天突然癱倒在辦公室,所幸立即被同事發現送往醫院,經醫師判定為小中風,讓她震驚不已。為了避免忘記吃藥造成憾事,醫師建議可做高血壓導管手術,來穩定血壓。做完導管手術後三年,她吃的藥從5顆減到3顆,連帶生活品質也變好,還一躍晉升高階主管,不必再提心吊膽。
▲秋季天氣開始轉涼,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值處於容易波動狀態,在溫差大的氣溫狀態下,更要注意保暖及情緒,以免因年紀堆積而硬化和沒彈性的血管,受到氣溫和情緒影響後,導致血壓高低起伏。(圖/翻攝自健康醫療網)
秋季天氣開始轉涼,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值處於容易波動狀態,在溫差大的氣溫狀態下,更要注意保暖及情緒,以免因年紀堆積而硬化和沒彈性的血管,受到氣溫和情緒影響後,導致血壓高低起伏。高血壓為人熟知,但早期症狀並不明顯,不經測量許多民眾不易察覺本身血壓高低;正因如此,高血壓又被稱為「沈默殺手」。
不忽視高血壓 併發症不上身
台灣長期以140/90mmHg做為高血壓標準的數值,即將走入歷史。台大醫院內科部吳卓鍇教授表示,因一篇大型臨床試驗以華人為主的研究發表顯示,將血壓控制在130mmHg以下,可以明顯的減少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的風險。因此,台灣高血壓學會及中華民國心臟病學會在2022年將高血壓標準下修至130/80mmHg。長期超過正常數值,就可視為「高血壓」。
吳卓鍇醫師表示,高血壓必須良好控制的原因在於,長期忽視會引發全身多處器官併發症,病情差異也會影響併發症的發生早晚與嚴重程度。高血壓患者經藥物治療後,仍無法將血壓控制到目標血壓值時,及不想吃藥的患者。吳卓鍇醫師指出,即可選擇「高血壓導管治療」,來改善血壓居高不下的困境。
透過導管手術 高血壓穩固控制
吳卓鍇醫師解釋高血壓導管治療亦稱為「腎臟交感神經阻斷術治療系統」(The Renal Denervation system, RDN),屬於微創治療。今年美國最具權威的美國介入心臟學院年會發布最新大型臨床研究長期病患追蹤結果顯示,219名RDN受試者3年追蹤診間血壓平均下降26.4 mmHg左右,且看到3-4年還有持續不斷的血壓下降,且服用的藥物量也有明顯的下降。這樣的治療在全球的臨床研究資料上是已經被證實是安全且無副作用的。病患若是可大幅改善血壓,長期也可以減少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
高血壓導管治療方式類似心導管手術,僅需從手腕或鼠蹊部將導管放入血管,並給予低電量射頻,以降低兩側腎交感神經活性;手術時間約為一小時,手術隔天即可出院,術後恢復快且併發症少。吳卓鍇醫師表示,高血壓導管治療是透過調控交感神經活性,達到控制並穩定血壓的目的,術後仍會開立處方藥物,但多半會調整或減量,患者後續持續追蹤數值即可。
若民眾長期服用多種高血壓藥物,治療仍不理想,或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或糖尿病患者,都可與主治醫師討論是否可考慮高血壓導管治療,讓自己遠離併發症危機,且擺脫藥罐子。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