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許元馨報導
▲氣象局製圖解釋現行地震預警技術。(圖/翻攝自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臉書粉專)
「地震來臨前,國家級警報一定會響?可能要讓你失望了!」中央氣象局11日在臉書發文討論「國家級警報為什麼無法永遠做到五星好評?」氣象局解釋現行地震預警技術,並非真正的預測,而「預警,僅能在地震發生「後」,許多因素也會影響預警系統趕不及、失靈等。
氣象局臉書粉專「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發文表示,自臺灣建置第一臺地震儀至今,僅僅120多年,面對動輒百年的地震週期,想要破解地震的機制甚至精準預測地震,現行地震科學還有很長、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粉專也指出,現行地震預警技術,並非真正的預測。預警,僅能在地震發生「後」,使用短短數秒地震波,搭配過往地震資料和地質數據形成的經驗公式,在地震波傳到民眾腳下之前,快速計算完畢、呼籲大家進行避難。粉專進一步解釋,因此,有諸多的原因,都可能讓預警系統趕不及、失靈、發揮不了作用。其中包括大家比較熟悉的國家級警報中,常見的限制或阻礙有5項:
1、預警盲區
您距離震央太近,完成計算並發布警報時,有可能地震已經發生,因此出現「搖完才響」或是「邊搖邊響」的狀況。
2、未達發布標準
為了避免非致災性地震的訊息干擾民眾,因此氣象局訂定了國家級警報的發布標準,當預估地震規模小於5,或是當地震度小於4級時,氣象局不發布警報。
3、手機設定錯誤
若開啟飛航模式、手機老舊、正在通話中或設定拒收警訊,您無法收到國家級警報。
4、高樓層效應
您位處高樓層而搖晃劇烈,雖然體感晃動很明顯,但由於該處地表震度小於4級,您不會收到國家級警報。
5、現有技術限制
若震源位於外海、震源太深,都有可能影響預警的成效,且地震觀測史太短,現有經驗公式不足,預警技術未臻完美,因此國家級警報有可能會出現誤報、延遲或計算誤差。
氣象局表示,雖然地震預警技術仍然無法阻擋地震和保障所有人的避難時間,它仍是學界公認最有效的防震減災方法之一,因此氣象局仍持續致力提升地震觀測網的密度、運算技術、硬體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