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
▲港姐李珊珊,坦承自己曾罹患恐慌症(圖/翻攝精神健康基金會臉書)
恐慌症,在醫學上的定義是指在極短時間內出現並加劇的強烈「身體不適」及「恐懼」,北市聯醫松德院區團隊一份最新針對全國29萬位恐慌症患者的死因研究卻發現,患有恐慌症族群的整體死亡風險和心因性死亡風險並沒有更高;但若有使用酒精或成癮性物質的恐慌症患者,才會明顯增加死亡風險,換言之造成恐慌症患者致死率增加不是因為恐慌症本身,而是喝酒害的。
一般所謂的恐慌是焦慮情緒的一種,而在醫學裡所稱的恐慌(panic)發作或恐慌症,則專指在極短時間內出現並加劇的強烈「身體不適」及「恐懼」。恐慌發作的身體不適包含心悸、胸悶、手抖、全身冒汗、手腳冰冷或麻木等交感神經興奮的症狀,而病患主觀上,有對失控的恐懼,甚至對死亡恐懼,擔心自己突然心臟停止過世。
研究的第一作者,北市聯醫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治醫師張祜銘表示,北市聯醫最近利用全民健保資料庫,分析29萬8466位恐慌症患者,進行後續的死因預後追蹤研究。結果發現患有恐慌症族群的整體死亡風險並未更高。依死因分類,心因性突然死亡的風險也沒有更高;表示恐慌發作的感覺雖然駭人,但恐慌發作本身並不是致死的疾病,可嘗試用理性去因應。然而,若恐慌症病患合併成癮物質使用,則明顯增加死亡風險,其原因可能和物質濫用帶來的身體危害有關。
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松德院區精神科醫師郭千哲表示,面對反覆恐慌發作,有些人會選擇使用具鎮靜效果的酒精或其他成癮性物質來減緩焦慮。然而,這些成癮物質的濫用可能造成身體器官病變,例如酒精濫用會導致心血管、肝膽腸胃等器官病變。此外,減少或停止使用酒精時的戒斷症狀,包含手抖、心悸、冒汗、緊張等,會跟恐慌發作的症狀重疊,導致恐慌症的相關症狀更加嚴重。簡言之,恐慌症會增加酒精濫用風險,而酒精濫用問題又會導致恐慌症惡化。
為避免惡性循環,這項研究建議恐慌症患者,避免酒精濫用是明智的選擇;臨床上大約八成病患的症狀會改善,恐慌發作也不會影響生活,但大約兩成病人的恐慌症會反覆發作。
隨著恐慌反覆發作,病人可能會對可能隨時來的恐慌發作產生預期焦慮,或是擔心在特定場合恐慌發作,例如人多的地方、密閉的空間等,甚至因此避免去上述場合,造成生活不便,影響該有的社會功能。目前在治療上,目前國際建議的治療方式除藥物治療外,心理治療例如系統性減敏法也有很好的效果,建議如有類似恐慌症狀者可至精神科就醫,和醫師討論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減少疾病對於生活品質的影響。
這項研究也於今年刊登在國際醫學期刊精神病學研究雜誌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上。
警語:飲酒過量,有害(礙)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