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華舜嘉、林育鋒/採訪報導
腦瘤患者要取出腫瘤,得要進行「清醒開顱」手術,不僅要精準找出腫瘤位置,還要注意動刀時,不能影響大腦內的各功能運作,因為裡頭布滿密密麻麻神經,而這關鍵是得要「醫病配合」! 那麼雙方要怎麼配合呢?據說就跟考場一樣,醫師要現場不斷出「考題」。
護理師:「叫甚麼名字?」患者:「陳寶杰。」護理師:「出生年月日。」
再三核對身分,現在要進行的是「清醒開顱手術」。
麻醉科主治醫師:「先不要害怕,頭會有點暈暈的。」
關鍵的這一針讓患者睡著。
麻醉科主治醫師鐘瑞穎:「我們是用電腦機器去算的,他是持續給藥。(當他需要醒來就停止),對他會慢慢醒過來。」
調整麻藥濃度,就能決定患者甦醒的時間,而在這之前先開顱。
頭釘固定頭部後就要揪出腫瘤了,2大定位重點第1個是解剖上的定位,精準找出腫瘤位置。
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亞銳:「主要在表面上,讓他認識到核磁共振的位置跟他真實頭皮的位置。」
透過紅外線反光點掃出XYZ座標,再與電腦MRI比對。
麻醉科主治醫師鐘瑞穎:「比如眼睛外測,他現在就在眼睛外測。」
電腦導航協助找到了腫瘤位置,就能知道從哪裡開顱。
麻醉科主治醫師鐘瑞穎:「先大概畫起來因為我們等等會局部剃頭髮。」
找到了腫瘤位置,就要開始「功能上的定位」。大腦內有多個功能區,裡頭布滿了密密麻麻神經,若長了腫瘤就可能擠壓神經、破壞結構,導致功能喪失。要在不影響神經功能原則下取出腫瘤 ,得要醫病合作。
神經外科醫師魏國珍:「因為病人貢獻很多,他要能把他神經功能完整呈現出來,我們就能完整把他神經功能保留下來。」
麻醉護理師田依儒:「大概0.6、0.7(微克/毫升)。」
如何搭配,就從降低麻藥濃度後開始。
神經內科醫師:「陳先生!你不要點頭,很好,眼睛打開。」
10-15分鐘後患者醒來,輪到神經內科醫師或復健科醫師登場了。
復健科醫師:「這是甚麼?」患者:「電話。」
復健科醫師:「這是甚麼?」患者:「掃把。」復健科醫師:「對。」復健科醫師:「貓咪。」
一塊無菌布隔出2個世界,外科醫師一邊透過刺激器放電在頭顱內找尋安全區域,另一邊神經內科醫師持續提問,確認患者認知與語言功能並未受損。
長庚醫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魏國珍:「所以目前好像都沒有比較慢哦,好像都還好。」
而提問的內容除了制式圖片之外,還依據患者想保留的功能而不同。
復健科醫師:「這都是國中的嗎?」患者:「國小也有。」
例如現場考國中數學老師心算。
復健科醫師:「質因數分解沒有3個2相乘?第一個88。」
患者:「有。」 復健科醫師:「第二個104。」患者:「有。」復健科醫師:「252。」患者:「沒有。」
中醫師考藥方跟流派。
復健科醫師:「我找到傷寒雜病論的藥方了。來,麻黃湯。」
患者:「麻黃、桂之、杏仁、炙甘草。」
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張韡瀚:「其實我們也聽不懂中醫師他要找的資料是哪些,哪些是他熟悉的,但因為清醒開顱,所以他保持清醒,他可以直接跟我們講說,他現在熟悉哪一部分,請我去找哪一部分的藥方來問他。」
有些手術時間較長,題目不夠問還要隨時上網查,甚至還有手語。不過若是惡性腫瘤與生命拔河,恐怕就得有所犧牲。
神經外科醫師魏國珍:「你可能要衡量某些部分,譬如說我們在一般來講感覺神經,我們可能可以稍微犧牲,但手腳活動就不能犧牲。那是不是完全不能犧牲,稍微差一點點我還能夠走路是不是能犧牲?可能可以。那講話也是一樣,所以到最後我們這幾年就成了一個70分的原則。」
經由電腦統計達到70分,未來透過復健日常生活就不成問題。
患者陳寶杰:「ㄅㄆㄇㄈ。」
像是原本從事魚飼料貿易的陳先生,手術前講話、寫字都出現困難。
患者陳寶杰:「就是你要慢慢的,慢慢的回憶去想。」
就連右腳也無力。
患者陳寶杰:「之前走的時候都會拖。」
不過手術後講話、寫字幾乎恢復得差不多。
患者陳寶杰:「我現在身體好了,但是你要把那個工作速度把他加快。」
隨著能監測的內容愈來愈多,一年500-600名腦部膠質瘤患者都適用。清醒開顱,搶救病患回歸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