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如頤/NOW健康
本土迎來第3波Omicron疫情,再加上中國大陸防疫鬆綁政策導致確診人數不斷攀升,出現一藥難求的情況,國內不少民眾甚至還幫大陸親友買退燒藥寄到對岸,其中又以退燒藥像是普拿疼市場上缺貨最嚴重可以說根本買不到。
近幾年受疫情的影響,解熱止痛藥幾乎成為家家必備的藥品,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張文靜建議,民眾應在出現發燒、疼痛、骨骼痠痛等流感症狀時,再吃解熱止痛藥,不建議提早用藥。
張文靜表示,一般解熱止痛藥可分為「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等兩類止痛藥,除了處方藥物,均有指示藥品。
「乙醯胺酚」是最常使用的解熱止痛藥,直接作用在腦部阻斷疼痛傳導,具有退燒、止痛等效果,副作用不多,且較不傷腸胃,約半天就可以排出體外。
值得注意的是,「乙醯胺酚」止痛藥物經由肝臟代謝,因此,喝酒時不能併服,以免對肝臟造成損害。
食藥署表示,大部分綜合感冒藥、感冒藥水或退燒藥中,都含有「乙醯胺酚」,單次用藥含量介於250至500mg之間,因此,如果又服用其他綜合感冒藥,就有可能有過量問題。
以1顆500mg的乙醯胺酚止痛藥來說,健康成人1天最多不超過8顆,單次使用不超過2顆。如果同時使用感冒藥水或其他退燒藥就可能過量,因此不宜併用這類藥物。
至於「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大部份為醫師處方用藥,少數藥品則可在藥局販售,其中又以伊普芬(ibuprofen)成分最常見,雖比「乙醯胺酚」類止痛藥多了「抗發炎」作用,但腸胃道副作用也較大,腎功能不佳者也應謹慎使用。
張文靜指出,有胃、十二指腸潰瘍等腸胃道疾病患者,在服用這類藥物之前,應該先請醫師、醫師評估,並在飯後使用,以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性,若有不適症狀,應立即停藥,回診就醫。
研究指出,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建議使用前先請醫師或藥師進行風險評估。此外,「伊普芬」成分的藥品說明書註記「在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14天內禁止使用」,民眾務必遵守醫囑。
張文靜提醒,「乙醯胺酚」止痛藥的種類眾多,普拿疼不是唯一選擇。如果服用止痛藥後,仍無法緩解疼痛,就應儘速就醫,由醫師找出病因,開立合適的止痛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