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獨家/台北也會地震!集中在北投、陽明山 氣象局:1天最多上百次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台北市地震常見於陽明山(北投區大屯山火山群範圍),規模幾乎都小於1.0。(圖/記者陳弋攝影)

▲台北市地震常見於陽明山(北投區大屯山火山群範圍),規模幾乎都小於1.0。(圖/記者陳弋攝影)

全球主要有三大地震帶,分別為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和中洋脊地震帶。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以及板塊交界處,地質活動頻繁。在我們的印象中,地震常見於東部地區(海域),中央氣象局表示,我們以為沒甚麼地震的台北市其實也會發生地震,且多集中在北投一帶(陽明山),一天最多觀測到上百次微震。

不僅全球有三大地震帶,台灣也有三大地震帶,大家最熟悉的是「東部地震帶」,此區地震多肇因於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北起宜蘭東北方海底,涵蓋花蓮、成功、台東等地,南端幾乎與菲律賓地震帶相接,遙指呂宋島,寬度約130公里。此區地震特徵是震源較深,尤其是花蓮以北區域,因板塊隱沒作用,震源深度可達300公里。

其次,「西部地震帶」則是容易出現嚴重災情的地震帶,地牛翻身主要來自板塊碰撞前緣的斷層作用,範圍涵蓋台灣西半部,特徵是震源較淺,約10多公里,加上西部人口密度高,大城市遍布,一旦發生大地震,易衍生可怕災害。

第三是「東北部地震帶」(包括地熱、火山活動),受沖繩海槽的擴張作用和影響而造成地震。範圍從蘭陽溪上游附近起,經宜蘭向東北延伸到琉球群島,特徵為震源較淺,且因來自弧後盆地的張裂行為,大多呈現正斷層樣態。

台灣三大地震帶。(圖/中央氣象局提供)

▲台灣三大地震帶。(圖/中央氣象局提供)

台灣人對地震可能習以為常,又因九二一大地震創傷記憶對地牛翻身心懷恐懼,社群網站出現一些地震預測社團,藉由「耳鳴」、「電磁波」、「動物行為」、「不明噪音」等預測本質上不可預測的地震。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接受《三立新聞網》訪問時表示,過於關注地震反而容易失焦,以平均值來看,台灣每年發生上千起規模3.0~4.0的地震,等於每天就有2、3起;規模2.0~3.0的地震每年約2、3千次;規模小於2.0者更多達上萬次。

陳國昌表示,2022年台灣地震特別多,官方觀測到約10萬起,其中7萬多次來自台東地震,包括9月17日關山規模6.4強震和9月18日池上規模6.8強震,同一串地震序列至今仍在活動。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東部是地震活躍區,西半部地震相對少,一旦有大規模活動,後果不堪設想,引發九二一大地震的車籠埔斷層便位於西部。陳國昌提到,西部有幾條斷層已經多年沒有活動,「這未必是好現象」,科學家近年關心嘉義以南的斷層活動,但不是說北邊(如桃竹苗一帶)就不會震,觀測資料顯示該區大地震發生率偏低,20世紀僅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規模7.1),震央位於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水庫及關刀山一帶,超過3200人罹難,逾12000人受傷,是台灣有紀錄以來最嚴重的地震災害。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直言,西部幾條斷層多年沒活動,未必是好現象。(圖/翻攝畫面)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直言,西部幾條斷層多年沒活動,未必是好現象。(圖/翻攝畫面)

陳國昌指出,台北市也會發生地震,集中在北投、陽明山一帶,主要源自火山活動,不久前有一起規模3.2地震,研判是水分灌入大屯山岩漿庫所引發,除此之外,一般來說規模都只有0點多。

陳國昌透露,官方微震監測網在該區平均一天偵測到30、40次地震,單日最高紀錄超過100次,所幸幾乎都是規模小於1.0的微震,民眾無須恐慌。台北也發生過規模5點多甚至6點多的地震,好在震源相當深,位於隱沒帶,深達100多公里,沒造成重大災害。

氣象局強調,地震測報中心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地震預警),地震發生後會迅速針對位於震央附近以外區域發出預警,為民眾爭取數秒到數十秒的避難時間。比起散播毫無科學根據的預測言論,隨時做好臨震應變準備,事先進行防震防災演練並熟悉避震保命3步驟「趴下、掩護、穩住」,才是保命之策。

#三立獨家 Exclusive

【2024世界棒球12強賽】台灣 vs 美國 LIVE直播聊天室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