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中心/臺南報導
【文/羅麗如】
行之有年的臺南築角計畫,由大學師生與社區合作,投入創意與長才,改造社區中閒置角落,化為令人駐足的亮點與民眾交流的場域。至今計畫已協助近130個社區完成改造,期待從社區美化與活化著手,打造臺南成為宜居有溫度的城市。
▲頂長社區。(圖/臺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2017年後壁區頂長社區成立社區關懷據點,從老人共餐服務和課程活動辦起,並接連兩年提案臺南築角計畫,由中原大學與高苑科技大學建築系青年團隊進駐,以「江水伯ㄟ花園」、陳家老厝的「泊站公園」為題,改造庭園大樹、古厝舊灶等,也拿過「最佳築角」的冠軍殊榮。
設計力加持 社區再現活力
這些空間在完成後,屢屢成為社區活動的要角,包括「築夢逐夢」、「拾光穗稻」夏令營、「作伙來種田」農事體驗,以及「花現臺南,後壁抱稻」、「花香米味音樂豐」等,大夥一起用大灶烹煮米食、於景觀池田野抓泥鰍⋯⋯體驗古早生活樂趣。從學生駐地開始,逐步讓外界走入社區,也讓社區更具活力與向心力。
近幾年,頂長社區持續與成功大學及臺南藝術大學密切合作,整合長短樹公園及其周遭環境,改造基地內廢棄建築、美化周邊景觀,活化閒置空間供社區居民、遊客、進駐社區之藝術家使用,賦予場域休憩、交流、舉辦社區活動、藝文展演、假日市集等功能,並於2022年以「長短樹的秘境花園」一案、榮獲「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建築園冶獎」,展現社區累積多年的成果。
其他成功案例還包括東區後甲社區,社區過去有一處作為墳墓區的國有地,經過10年改造,與後甲公園結合,並攜手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學生參加臺南築角計畫,該處早已化身社區的「幸福花園」。在此處除了推廣學童食農教育、NG菜葉堆肥、打造遊樂平台、花架及綠蔭生活廊道,並不時舉辦音樂會、家庭野餐,營造全齡友善環境。另一頭,柳營天主教堂也藉由本計畫降低圍牆高度,開放外側空間給居民使用,消除教堂給人的封閉感,提升在地居民凝聚力。
▲新風貌的築角可舉辦市集活動,成為社區亮點。(圖/臺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後甲社區的改造,將墳墓區變成幸福花園。(圖/臺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帶動青年返鄉與地方創生
除了活化社區、凝聚社區意識,臺南築角的進階型駐村計畫還能推動引領年輕人返鄉或駐地,留下不少有心在地發展的青年。以林建叡與羅婉慈為代表的官田「大崎藝農實踐所」,便是近期相當亮眼的典範。
自臺藝大建築藝研所畢業後,兩人蹲點官田區大崎里長達9年時間,期間協助推動社區營造,常態推展培力工作坊及兒童體驗營隊,結合南藝大USR計畫舉辦「藝農市集」,共參與了3次駐村計畫,由關懷村落兒童出發,提出「村是遊戲小島」的概念,一點一滴活化村落環境。
兩年前,他們改造舊碾米廠,轉型為文創空間「藝農號」,將在地農產結合藝術創意,設置特產、工藝文創展售區,經常舉辦講座、策展等活動,朝地方創生邁進。2022年,二人續提案駐村計畫「綠蔭老屋空間改造」,招募大學生投入老屋改造行動,歷經兩個月的密集改造,原本的頹屋變身為複合式活動區,民眾可在合院前埕辦桌共餐、觀賞星空電影、製作Pizza。
臺南築角如今已成為全國性社區營造活動,每年吸引北中南各校學子參與,與社區共同腦力激盪,攜手改造社區角落,2022年更為臺南新增10處亮眼築角。市長黃偉哲表示,透過空間連結情感是臺南築角的核心價值之一,除了感謝參與的社區、青年與校方師長背後的付出,也歡迎參與過的青年日後留鄉發展,成為地方創生的基礎。
▲柳營天主堂打理教堂前院降低圍牆高度,與周邊居民拉近關係。(圖/臺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