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皮膚科醫師表示,猴痘症狀主要以水泡呈現,最大可能長到1公分,與水痘引起的水泡相比大很多,較嚴重個案恐會在身上留疤。(示意圖/翻攝自WHO網頁)
猴痘隔離標準將放寬。疾管署昨(3/31)日宣布,經專家會議討論決議放寬猴痘隔離標準,疑似個案若有照護需求,才需住院隔離,若無醫療需求者,且居家環境條件符合者,可返家自我照護。皮膚科醫學會昨也舉行會議,共300多位皮膚科醫師與會討論,認為猴痘水泡到結痂掉落前仍有傳播風險,未來若放寬隔離標準,建議同住家人也要避免接觸,尤其近距離2公尺接觸超過3小時就有高風險,可能會被傳染。
疾管署自去年6月23日將猴痘(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我國截至迄今累計確診21例病例(14例本土及7例境外移入),其中10例仍住院隔離治療中,其餘11例已康復出院。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昨表示,疾管署上午已召開專家會議初步同意放寬,未來僅有醫療照護需要者才需要住院隔離,其餘人若家中條件合適,可返家自我健康管理,但配套細節及上路時程,得待下週跟地方衛生局討論定案後公佈。
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今日下午接受媒體電訪指出,昨日會議上針對猴痘疫情狀況如何診斷、處置及隔離進行討論。認為猴痘從水泡、膿皰到結痂都屬於在傳染期內、有傳染風險,但部分患者因症狀不明顯等情況不見得要住院,跟居家隔離並不衝突。
不過,她強調若個案返家自我健康管理,居家隔離一定要做徹底,同住者包括衣物、實際肢體等接觸上都要避免,若能完全隔開當然最好,因為猴痘傳染跟接觸有關,在2公尺距離接觸超過3小時即屬於高風險。
黃毓惠說,猴痘原本是非洲部分國家的地方流行病,過往主要發生在小孩身上,但近期國際上個案以成人居多,若有性接觸、體液接觸,性器官就會出現水泡、膿皰等猴痘病灶;猴痘症狀主要以水泡呈現,最大可能長到1公分,與其他如水痘引起的水泡相比大很多,較嚴重個案恐會在身上留疤,因此照護猴痘傷口也要小心、不可抓破。昨日相關討論也會公告在學會官網上,讓皮膚科醫師臨床上更好辨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