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陳慈鈴報導
▲清明節到了,不少人會準備「草仔粿」祭拜祖先。(圖/翻攝自爆廢公社)
清明節要到了,正值艾草盛產的季節,不少人都會把艾草拿來製作草仔粿,敬奉祖先。對此,農糧署特地說明,艾草本身的2個特徵,以及6大用途,提醒大家不要將艾草與外來入侵植物銀膠菊搞混,不慎觸碰恐產生過敏反應。
農糧署在臉書《鮮享農YA - 農糧署》貼文,分享清明應景的「艾草」是一種常見的傳統民俗植物,其嫩莖富含精油,搓揉後會散發特殊香氣,因此常見的6大用途包括入菜、入藥、染色、驅蚊,或是在端午時節常與菖蒲一同懸掛,以達避邪、驅除疾厄的功用。
▲農糧署揭艾草「2特徵」,提醒民眾別和外來種植物銀膠菊搞錯,以免產生過敏反應。(圖/翻攝自鮮享農YA - 農糧署臉書)
農糧署說明,每年清明時節前後,3到5月正好是艾草盛產期,自清代先民即有摘採艾草,做成艾粄或草仔粿用於祭祀的記載,艾草也順應融入閩客族群的節日節氣,與粿糰包裹為甜、鹹餡料,發展為粿粽、豬籠粄等不同形式。
農糧署提醒,在野外看見艾草先別急著摘採,需先認明2大特徵,「灰白葉背帶絨毛、黃色或淡褐色花色」,避免觸碰到易造成過敏的外來入侵植物銀膠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