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腸癌連續15年居國人10大癌症之首,推估與年齡、基因、生活型態及低纖維高脂肪飲食型態有關。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輕忽,等到出現血便或排便習慣改變、貧血等出現時,通常已經大到一定程度,期別恐怕是第三或第四期了。
當聽到已經是腸癌末期,病患大都相當沮喪,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陳周斌指出,過去被診斷出腸癌第四期,經正規治療5年存活率為5%左右,但如今在精準醫療下,已可將存活率拉長、5年存活率也可達15%,呼籲病患別放棄,應積極治療以爭取生機。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 陳周斌主任。
老翁腸癌肝轉移,精準用藥腫瘤銷聲匿跡
他分享一名67歲老翁,兩年多前確診為腸癌並已肝轉移,經過基因檢測使用標靶藥物加上化學治療後,已查不到腫瘤,「該病患治療至今,無疾病存活期已經超過兩年。」陳周斌主任說,老翁目前仍然持續追蹤中,效果令人滿意。
隨著精準治療的進步,透過基因檢測可觀察藥物在病患身上的治療效果,「有研究發現,第12條染色體KRAS是決定腸癌藥物效果的關鍵。」陳周斌主任指出,該名病患是屬於KARS基因未突變族群,目前臨床有兩種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可選擇,一為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另一為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標靶藥物,「針對於沒有KRAS基因突變的族群,可以選擇EGFR及VEGF兩種單株抗體標靶藥物,相較於KRAS基因突變只能選擇VEGF標靶藥物來說,預後成效也相對地高。」
從臨床治療效果來看,KRAS基因未突變的腸癌末期病患,若第一線使用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標靶藥物合併化學治療,平均存活率可從過去的一年拉長到超過30個月長。陳周斌主任表示,「在經驗及病患不同狀況考量下,若把EGFR單株抗體標靶藥物放在第一線用藥,等於是一次決勝負;畢竟當年齡越大、化療進行到後線時,病患就會更顯疲憊,所以,若能在一開始就正面迎擊,能獲得不錯的成效。」
醫籲勇於接受正規治療,爭取延長無病存活期
陳周斌提醒,腸癌的症狀表現與病灶位置有關,有時無法單從血便來觀察,因此呼籲50歲以上的民眾接受定期糞便潛血檢查;若不幸發現腸癌不要氣餒,也不要放棄,以台灣的醫療品質及健保給付條件,只要積極接受正規治療,就是給自己生存的機會。
TWN-954-0423-80001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