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談中國通縮 陸媒:根本原因在於自身需求不足

中國經濟是否會邁入通貨緊縮的話題持續。陸媒指出,中國過去20年來因外部因素影響,歷經3次較明顯的通縮,最終都能擺脫,但此次原因在於中國經濟自身需求不足,值得擔憂。

中國經濟歷經多次通貨緊縮,陸媒指出,此次原因在於經濟自身需求不足。(示意圖/PIXABAY)

▲中國經濟歷經多次通貨緊縮,陸媒指出,此次原因在於經濟自身需求不足。(示意圖/PIXABAY)

陸媒三聯生活周刊的一篇文章「通縮可能要來了?為何對我們來說比通脹更可怕?」,討論近期延燒的通貨緊縮的話題。

文章提及,為了要拉動經濟成長,去年的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11.8%,和3%的GDP成長率相比,高出近9個百分點。這樣的寬鬆程度,物價漲幅應非常可觀,但實際上,除了個別行業出現物價上漲,整體物價指數卻持續低位運行。

文章指出,背後反映中國經濟的需求不足,這才是當前中國經濟最值得擔憂之處。

文章解釋,通縮對經濟形成巨大傷害,因為一旦人們形成長期通縮的預期,認為未來的物價會比現在更加便宜,越來越多人就會選擇推遲消費,形成當前需求不足,且治理通縮的難度遠遠大於通膨。

文章回顧中國過去20年以來的經濟,其中歷經3次較為明顯的通縮。第一次是1990年代末的亞洲金融危機,當時1998年與1999年的CPI分別為-0.8%和-1.4%,連續兩年負成長。

第二次是2002年,當時美國網路泡沫泡滅,美國經濟下滑拖累中國經濟成長。2002年,中國的CPI同比下降0.8%,此輪物價下跌持續14個月。

第三次通縮出現在2009年,主要是受到美國次貸危機影響,中國經濟成長率放緩導致物價下跌,2009年的CPI同比下降了0.7%。

文章分析,過去3次的通縮是受到外部因素影響,因此通過寬鬆的貨幣與財政政策刺激,很快就走出通縮的衝擊。更重要的是,當時中國經濟處在向上的週期,隨著經濟恢復動力,最後通縮也隨之消失。

文章指出,這一次中國面臨的通縮壓力與外部關係不大,主要在於中國經濟本身,經過十幾年的高速成長後,需求不足的矛盾開始浮現,這次要擺脫通縮的壓力更大。

文章最後表示,當前貨幣與財政政策已相當寬鬆,若繼續刺激,不僅會面臨流動性陷阱,還有可能會帶來更多負面效應。如何重建企業與民眾信心,是關鍵所在。(中央社北京22日電)

中央社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李多慧遭跟騷不敢回家 現身新北婦幼隊報案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