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UZIK
以往人類常常自認是地球上唯一擁有創造語言、文字、音樂能力的物種。但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才發現除了動物們會用聲音溝通,連植物、甚至細菌,都會發出聲音。如今,非只生物,連無生物都能讓人「聽見音樂」——W. Walker Smith就在美國化學組織(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23年的春季聚會上,用能將訊息轉為音波的「數據超聲化」(data sonification)技術,把週期表上的每個元素轉譯為聲音,藉此打造出新的「樂器」——可謂「聲化」的另類新詮。
這套技術的基礎,是建立在光譜分析上,也就是藉著觀察某種物質受到激發時射出的光線,來鑑別物質、確認其化學組成的方法。每樣物質的光譜樣貌,取決於溫度、組成原料等差異,而每個元素在光譜上發光的位置各有不同,透過仔細測量,科學家就能得到關於受測物的許多訊息。地質學家能夠了解礦物的成分、天文學家可以推測遠方星體大氣或表層的組成,靠的都是光譜分析。
用數據超聲化把週期表上每個元素的光譜轉成聲音,本身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科學家此前就已創建了元素的聲學表徵。但表上偏「重」的元素,緣於資訊量龐大,做出來的聲音相對吵雜,因此以往都把焦點擺在最亮的波段、把它們分配給單一音符,就像把一首曲子的音量調低,雖然避免了「爆音」,可是能聽的就只剩下最響亮的片段。
為求盡可能地保留信息,Smith打造了自動把光譜資料轉為聲音的新軟體,它能截取波長,並依據頻率與亮度給出正弦波。如此轉換出來的頻率當然常常超過人類的聽覺閾限,所以Smith會再將頻譜縮小到人耳能夠感知的範圍,由此打造出超越以往層次的化學鍵盤——在元素表上排,像氫、氦等比較輕的元素,是一些音符的集合,類似一條繩索;隨著音階爬升,比較重的元素聽起來就會是成百上千個頻率混合起來的不和諧音;其它的元素聽起來則像響亮和諧的合唱團歌聲——所以如果要用這套音階來創作熱門音樂,可能就得注意避開某些「元素」了。
不過若以化學、而非音樂的角度來說,這套技術最大的潛力,其實在於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方式:以視覺進行光譜分析,會遇到線條混合交疊、難以辨認的狀況;與之相較,音樂更加直覺,人們就算不知原因,或許也能指出某些元素發出的聲音有什麼不同。未來,科學家有望開發聲學工具,來分析遙遠星體的光譜,從而簡化探索世界的歷程——屆時,人類如果發現了外星生物或其它宜居行星,可能就是在看到它們的樣貌之前,已經先聽到它們的聲音了。
更多古典樂新訊息:MUZIK閱聽古典樂
24小時古典樂線上聽:MUZIK 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