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秋萍、諸宇泓/採訪報導
司法真的是正義最後一道防線嗎?近年來爭議判決不斷,引發眾怒之首,頂新黑心油魏應充等高層一審無罪,只有底下一個藏文件的小員工被判刑,旗下正義油品將飼料油充當豬油,二月底剛宣判,摻偽假冒部分也無罪,司法抓小放大,讓民怨沸騰,最新的司法信任度調查也顯示,高達八成四民眾不相信法官是公正公平的,顯示台灣司法信心空前大崩壞。
抗議天王柯賜海控訴「司法不公」,過去激情演出總被當鬧劇,但控訴台詞如今成了黑色寓言,中正大學犯罪研究中心最新調查顯示,只有15.4%民眾相信台灣法官公平公正,不相信的高達84.6%,創下歷年最差的信任度。檢察官辦案公正與否,也只有兩成三相信,高達七成六不相信,反映民眾的司法信心大崩壞。
文化大學法學系主任許惠峰:「我們國家的最後一道防線,有84.6%的人不相信,那這社會的價值體系會紊亂,會覺得做壞事的人不一定受到懲罰,那我守法的好像是笨蛋,對整個民主法治的建立,我想是一大警訊。當然對一個法學教授或是實際有在從事司法工作,會覺得這是很可怕也可悲的現象。」
律師孫正華:「老實講是有點以偏概全啦,如果沒有(司法不公)這樣的狀況,為什麼會跟民間的落差產生這麼大的差距,是不是有一些真的檢討的地方。」
不信任度歷史新高不只法界錯愕,民眾也想問司法是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怎會失守?
受訪民眾:「對司法的印象,其實我覺得一半耶,沒有完全相信。」
受訪民眾:「比如說頂新的油案,可能一審宣判結果也不是大家心裡所期望的,就會降低一點我們對司法的信心啦。」
受訪民眾:「林益世還有賴素如,(怎麼說)她們之前不是無罪嗎?」、「頂新那的也滿奇特的,明明問題很多但居然沒什麼事也滿奇怪的。」
儘管公正判決,不是民意說了算,畢竟多數民眾沒受過法學訓練,審判是讓證據說話,但近年重大爭議案件,引發食安恐慌的頂新案,一審魏應充等六人全無罪,唯一有罪是藏文件的小課員。美河市聯開弊案,北市府損失數十億利益,高層沒事,只有兩個基層小處長小科長被重判。林益世收賄案二審逆轉前,一審輕判還能拿回上千萬「喬事費」。趙藤雄合宜宅弊案,認罪捐兩億就能換免關,累積出司法「放大抓小」的負面印象分數。
司改會常委高涌誠:「一般人民當然會覺得司法怎麼這樣,對權貴特別輕縱,對底層的人下手特別重,人家當然覺得司法不公啊。」
司法信心不足,不只是公正清明的期許落差,裁判品質也是一大病因。
司改會常委高涌誠:「替檢察官跟法官說個話,他們的工作負擔真的非常大,他辦每個案子,品質當然會有問題,因為量太大就沒辦法深入每個案子去顧好它的品質,所以品質會有問題。」
文化大學法學系主任許惠峰:「司法改革的核心就是裁判品質提升。」
為提升裁判品質,法界不是沒努力,2011年三讀通過《法官法》,引進法官評鑑制度,淘汰不適任的劣幣,但形同虛設。
文化大學法學系主任許惠峰:「一個不好的法官,一輩子要判很多案件,因為一個人就把司法不信賴度,一下子不相信(司法)幾十%提升了,所以一定要嚴格淘汰。法院內部要思考說多數法官都很認真,但只要一、兩個不認真,再努力都沒有用。」
司改會常委高涌誠:「他的淘汰率,我們不要講1%啦,一千接近兩千個法官,一年有沒有淘汰三個,法官評鑑委員會可能沒有。」
司改會常委高涌誠:「司改會之前也開過一些記者會,顯示一些法官精神狀況是有問題的,那這種(法官)不該淘汰嗎?可是很明顯以現在的制度沒辦法處理他,所以司改會認為成效不彰,檢察官跟法官的評鑑制度,目前為止的淘汰機制是成效不彰的。」
相較最高法院每年發回更審,高達上千案,每年法官評鑑懲處只有個位數,挨轟評鑑淪為官官相護,又臭又長的判決書更可見司法故作莫測高深,缺乏與社會溝通善意。
司改會常委高涌誠:「變成一個莫名其妙的司法神祕主義,判決書就是寫得讓你看不懂 ,顯現我司法有這個尊嚴在。用很口語、淺顯淺白的方式表達出來,我覺得這是我們最重要的訓練,這目前是欠缺的。」
律師孫正華:「我得出來的結果不符合人民的期待,我想這部分事後的解釋也好,不管透過記者會或者其他法治教育,讓大家對案件有客觀的了解,當然也是有必要。」
尤其社會矚目重大爭議案件,怎麼透過判決書淺顯說明讓民眾理解取代誤解,否則當越來越多質疑,遇到權貴會轉彎,法律之前並非人人平等的聲音,輸掉的不只是司法尊嚴,還有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