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亭儀、姚仁祥/採訪報導
比利時位於歐洲的中心,加上歷史影響,分為荷語、法語區,再加上它屬偏向社會主義國家,讓比利時格外重視「平等」,包含種族、性別。也因此特別重視教育,讓每個人都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歐盟統計局數據就指出,代表教育素質的「公共教育支出比例」,大多佔歐盟國家GDP的6.2%,而比利時相對高了些,達6.6%,直逼北歐的瑞典、芬蘭(都6.8%), 而最高是丹麥,佔GDP的8.8%。
▲國小國語課本。
這也意味著孩子越多補助越多,以普通上班族為例,第一胎可以先領取1223歐,大約4萬多元台幣的生育津貼,每個月能領到90歐元左右,超過3000元台幣的兒童福利補助;再依照6歲、12歲、18歲分階段,增加15歐到27歐不等的家庭補貼,生第二胎照樣有生育津貼。
第二個孩子每個月的家庭補貼再多近1倍,大約近6000元台幣,以此類推,如果再繼續生,光是第三胎,每月的兒童福利補助就幾乎有上萬元台幣,而義務教育從6歲補助到18歲,甚至連課後才藝也補助,政府在各城市補助建體育館或才藝教室,芭蕾舞學費一年180歐元,學騎馬每個月只要15歐元,一個孩子每週至少學二個三種才藝,而近幾年學中文也成為另類才藝班。
不過比利時人也開玩笑說,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在當地超過四成收入都得拿去繳稅,在比利時沒有窮人也沒有富人,人人都吃得飽、能接受教育,但也很難成為有錢人。
▲中文教育班。
中山學校老師:「車子,我們要數車子的時候,我們要說一輛車。」
▲海外學子學中文。
週未一大早沒有人賴床,比利時中山學校總是像這樣坐滿孩子,不同種族照樣全中文教學,過去海外中山學校學生大多是僑民第二代,不過在比利時,金髮碧眼學生比例增加。
▲外國孩童學中文。
中山學校學生Louis:「你們要去那裡?我可以幫忙嗎?」
10歲的Louis,每週有二天分別要學小提琴和樂理,週末還要到中山學校學中文,即使這裡真的很像學校,時間也比一般才藝課更長,但他不想放棄任何「興趣」。
中山學校學生Louis:「我媽媽是俄羅斯人,我不說俄文,我喜歡說中文,我喜歡中文字。」
Louis爸爸:「中國向全球開放,我們會需要跟他們溝通,我們必須了解,他如果會講相同語言,是應該會更方便。」
只要是孩子想學,比利時父母都會全力支持,而學中文也躍升成為當地最流行的才藝班之一。
中山學校校長郭豫惠:「非華裔(學生)的增加很多,所以對我們教學也有一些影響,台灣小學用的課本都是一課一課的課文,然後現在因為很多家庭外國學生,他們就是覺得比較難,所以我們就現在課本比較趨向於生活化會話。」
▲中山學校學生學寫書法。
增加課程「實用性」、規劃畫法練習,加入太極、詠春拳教學。
▲詠春拳才藝班。
詠春拳老師陳斯燊:「先放下來,轉腰、轉身,移重心 合。」
訓練體力,同時鍛練耐心,文武雙全還不足以形容比利時國小生,為了學才藝,他們天天趕場,台比混血的Emily學完中文,媽媽蕭若玫結束導護媽媽工作,再一起趕到舞蹈教室。
▲芭蕾舞才藝班。
芭蕾舞教室老師:「前點、後勾、關起來。」
▲芭蕾舞才藝班。
從下午到傍晚,舞蹈教室都像這樣排滿各種課程,一堂兒童芭蕾舞課,在台灣至少500元到千元台幣起跳,但在高物價的比利時,因為政府大量補助,只要幾塊錢歐元,相當於百元台幣。
芭蕾舞教室老師:「學生坐在學校教室整天,他們下課必須活動,他們可能星期一上舞蹈,星期二去畫畫,星期三去游泳,這是很常見的,很多的孩子是這樣。」
▲芭蕾舞才藝班。
老師從不要求「動作到位」,因為學才藝不是要高人一等,而要是讓孩子探索興趣。
比利時家長蕭若玫:「政府對小孩的補助是真的還滿多,像除了學才藝的補助之外,政府每個月都還是會給一個小朋友,我印象中應該是80歐元到100歐元的補助,一直到18歲。」
▲女童和媽媽分享上課心得。
芭蕾舞教室老師:「喔!Emily!」這頭Emily跟老師撒嬌,那頭小朋友迫不及待跟媽媽分享心得,比利時家長每生一胎,政府先發上千歐元生育補助,每個月還有教養津貼。
▲體能訓練班。
課後才藝班種類多,體能訓練也是熱門項目,政府自己蓋場地,同時也鼓勵資助民間機構,義務教育更是高度優惠,對照代表教育素質的「公共教育支出」,比利時在GDP佔比高過歐盟平均6.2%的水準,直逼北歐國家。
▲比利時學童無升學壓力。
義務教育到18歲通通免學費,是因為比利時偏向社會主義國家,國民超過收入4成全上繳國庫,稅收資源重新分配後,補助多子女家庭,再加上中、小學都不需要入學考試,學習沒有壓力,反而讓孩子們想學更多,更容易接納異文化、新事物,也造就比利時重溝通、協調的國家性格。(整理:實習編輯方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