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虎頭蜂窩外觀有美麗波浪紋,顏色偏土黃,底部有明顯出入口,常出現在屋簷下。(圖/新北市政府動保處提供)
每年清明節過後到10月虎頭蜂頻繁築巢,這段期間也是民眾外出踏青的旺季。很多民眾不曉得虎頭蜂窩長怎樣,專家提醒,虎頭蜂窩外觀上會有「美麗波浪紋」,在野外如果發現「巡邏蜂」現身繞飛,應有所警覺,蜂窩可能就在附近,黑色、表面粗糙或隨風飄動的頭髮特別容易吸引牠們。
天氣漸暖熱,上山避暑人潮增加,古道、祕境成為登山健行者的最愛,這些人煙罕至之處多為野生動物棲息地,可能危機四伏。每年此時虎頭蜂螫人通報時有所聞,新北市政府動保處提醒防蜂4大守則:穿著長袖衣帽,攜帶含DEET防蚊液,看見巡邏蜂儘速反向分散離開,不去人煙稀少處。
▲黑腹虎頭蜂窩。(圖/林試所提供)
專家建議民眾出入山區穿著長袖衣物和帽子,減少皮膚露出,隨身攜帶含DEET防蚊液防蜂;若看到「巡邏蜂」在身邊快速繞圈飛行,表示鄰近恐有蜂巢,應立刻離開現場,不要大動作驅趕,以免蜂隻釋放費洛蒙引來大量蜂群。
若不幸遇上蜂群攻擊,應立刻朝反方向逃離,儘量壓低身體,並遮掩身上裸露的部位。若是多人同時遭遇蜂襲,大家應採取「反向分散逃離」,遠離現場直至蜂群停止追擊。
若不幸被螫傷,應在安全地點躺平,將可見的螫針以指甲或卡片小心去除,不可擠壓毒囊,同時應抬高傷部,防止急性休克,並立即通報119救援。
▲攻擊性強的黑腹虎頭蜂。(圖/林試所提供)
辨認虎頭蜂窩並不困難,擁有多年摘除蜂窩工作經驗的獸醫師王嚴緒表示,虎頭蜂窩外觀有美麗波浪紋,顏色偏土黃,底部有明顯出入口,較常出現在屋簷下或樹梢頂端,蜂窩表面常見蜂隻聚集與移動,周遭有警戒蜂在外盤旋。
多數人之所以聞「蜂」喪膽,大概是因為虎頭蜂螫人的意外不罕見,傷者輕則疼痛紅腫,重則休克死亡,最主要的擔憂就是蜂螫後的致命過敏反應。
▲郊區蜂巢常出現在樹枝上。(圖/新北市政府動保處提供)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表示,台灣記錄9種虎頭蜂,半數種類普遍分布於全島山林。其中以黑腹虎頭蜂攻擊性最強,10公尺是基本安全距離,牠們大如雞籠的窩通常築在高處樹枝間,由於族群數量大與攻擊性強,群起攻擊容易造成嚴重傷亡。
▲體型最大的中華大虎頭蜂。(圖/林試所提供)
中華大虎頭蜂體型最大,攻擊性次之,但因螫刺注入的毒液量偏多,人類被攻擊後致死率並不低。牠們的窩大多出現在雜草叢生的地面,是人們進行砍草作業時最容易引起意外的虎頭蜂。
單獨出外活動的虎頭蜂並不會主動攻擊人類,除非受到拍打或被抓住。林試所呼籲,在野外活動時如果遇到落單的虎頭蜂,不必太過驚慌,只要不招惹,牠們通常會自行離開。遊客應走現有步道,避免進入荒僻路徑。
由於虎頭蜂對於黑色、表面粗糙物、隨風飄動的頭髮特別感興趣,建議在山林活動時穿著淺色、表面光滑的長袖衣褲,同時戴上帽子及穿著運動鞋,也要避免使用香氣明顯的化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