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異位性皮膚炎與先天基因有關,但會不會發病或發病後的嚴重程度,將與大家對疾病的觀念、日常照顧行為息息相關!黃柏翰皮膚科診所院長黃柏翰醫師說,如果過度搓洗會加深角質層破壞、衣服穿太多也會增加皮膚熱刺激等,可要細心觀察病灶,學習正確照護,切勿怕藥物副作用就自行「間歇性用藥」,也不要迷信「長大自然就會好」,以免延誤治療,把小病變大病。
▲黃柏翰皮膚科診所院長-黃柏翰醫師。(圖/醫師提供)
異位性皮膚炎是兒童常見的過敏性疾病之一,黃柏翰醫師說,目前根據流行病學的初估,台灣兒童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率約占1成,患者的皮膚先天屏障能力較弱,容易乾燥、破損,遇到過敏原或環境因子就可能誘發紅腫、乾癢、紅疹。但,並不是所有的皮膚起疹、發癢都是異位性皮膚炎,診斷還需從家族史、發病頻率和時間,且經過治療仍會反覆發作來綜合判斷。
觀察病灶導正錯誤照護習慣 小心紗布巾過度清潔
黃柏翰醫師說,臨床觀察發現,孩子病灶部位常跟家長照護習慣有關,如耳朵、脖子、手肘、皮膚皺摺處容易紅疹,可能跟家長清潔時擔心洗不乾淨,就拿紗布巾搓洗該部位有關。孩子皮膚本來就比較脆弱,過度摩擦就起發炎反應,還曾看過孩子整個脖子被搓到腫起來。異膚孩子也怕熱,天冷時也常有孩子因為穿太多,皺摺處易流汗而讓症狀加劇。
異膚治療需耐心 隨便停藥易復發
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症狀會因反覆的搔抓造成皮膚嚴重破損、全身濕疹、皮膚苔蘚化、色素沉澱等症狀,黃柏翰醫師表示,臨床觀察幼兒異位性皮膚炎仍以輕症為多,
只是因為照顧不當而讓症狀嚴峻。只要急性期時妥善、完整治療,加上正確照護,就能降低嚴重程度、達到長時間的緩解、不復發。
但是黃柏翰醫師說,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治療需要耐心,臨床常發現家長會「自行診斷」,以為皮膚沒看到紅疹、不癢了就是好了而自行停藥也疏於回診;但皮膚表面的好不等於全好,最後一哩路沒走完就前功盡棄,皮膚一有風吹草動就濕疹復發,只好重頭來過,反覆的間歇性治療只會讓成效變差,家長可能又陷入「反正這種病就是治不好」、「等長大自然就好了」等錯誤觀念。
不含類固醇藥膏有助減少用藥疑慮 長期穩定控制
對於用藥,家長最有疑慮的就是藥物副作用問題,也是影響治療意願的因素之一。黃柏翰醫師表示,一般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會先給外用類固醇藥膏,若擦幾天藥物病灶即明顯改善,後續只要持續保養就可停藥。但若發現病灶會反覆出現,需要長時間用藥時,長期使用類固醇可能有皮膚變薄、萎縮等副作用,因此會建議改用不含類固醇的外用藥膏,可連續擦3個月,之後降低頻率改為週末再擦,有助穩定維持膚況。黃柏翰醫師說,治療和保濕要相輔相成,但有些病患來看診時皮膚已經嚴重破損,若擦保濕霜可能會刺痛難耐。建議可先擦藥擦幾天,等發炎反應消退再擦保濕。擦藥的手法就像在臉上抹保養品,要抹的均勻,而不是一大陀抹上去。若選用不含類固醇的PDE4抑制劑藥膏,則要先擦藥膏再擦保濕,藥效更能有效發揮。異膚的照護,最重要就是要有耐心,再加上日常照護多注意,並與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治療方針,規律用藥便能妥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