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中國石油需求未暴增!元大寶華:下半年國際油價「漲不動」

記者王翊綺/台北報導

元大寶華研究認為,中國石油需求未暴增,下半年國價油價「漲不動」。(圖/翻攝自Pixabay)

▲元大寶華研究認為,中國石油需求未暴增,下半年國價油價「漲不動」。(圖/翻攝自Pixabay)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成員國與夥伴國(OPEC+)決議延長額外減產至2024年底,美國能源局(EIA)上調今(2023)年全球石油需求預測,且因中國取消清零政策,預期需求會大增,油市下半年恐因原油短缺、價格上漲,但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認為,當前市場期待中國石油需求帶動國際油價走高的劇本,恐難成真,下半年國價油價「漲不動」。

中國2023年初取消清零政策,讓市場對國際油價信心大受鼓舞,預期中國消費、旅遊、生產等經濟活動,在擺脫近3年的壓抑後強勁復甦,將帶動石油需求迅速反彈增長,部分外資投行更看好油價重新站回100美元/桶以上。豈料,年初至今油價不漲反跌,因全球景氣放緩、中國經濟復甦不如預期,使市場樂觀期待受挫,而美國區域銀行風險更導致投資人恐慌性拋售、市場流動性大減。

即使OPEC+於4月初宣布大幅減產166萬桶/日、6月初沙烏地阿拉伯宣布7月擴大減產100萬桶/日,皆僅刺激油價短暫反彈,仍不敵需求悲觀預期,油價持續震盪下跌。據EIA最新估計,今年底油價預測為每桶79.97美元,明顯比外資預測中位數的每桶90美元來得低。 

元大寶華認為,近期原油市場基本面與油價表現脫鉤,除了受到金融風險導致風險性資產市場出現投機性拋售影響外,對中國經濟復甦預期差異亦為市場觀點分歧主因之一。因此,建立量化廻歸模型拆解影響需求變動的因子,解析中國石油需求增量不如市場預期的原因(如經濟成長減速、石油密集產業比重減少、能源轉型趨勢、內需消費導向的經濟活動耗油相對較少、製造業出口不佳),並預估今年中國石油需求增量介於55-80萬桶/日。

元大寶華指出,「經濟成長減速、產業及能源結構轉型下,中國石油需求已放緩」。 近10年中國經濟成長減速,在產業結構方面,石油密集產業占GDP比在2000至2020年下降近10個百分點,所消費石油占總消費量比例亦 下滑;在能源結構方面,技術進步使能源使用效率大增,且在能源轉型的大趨勢下,近10年天然氣及電力占能源消費比顯著增加,煤碳及石油占比則降低。整體而言,相同經濟成長所對應的石油需求下降,使中國解除清零政策後,即使經濟能快速復甦至疫前水準,石油需求成長亦未必能維持原先趨勢。

元大寶華研究模型顯示,除了經濟成長外,政府基礎建設及投資、對外貿易為近年帶動石油需求增長的主力。但近年中國致力於轉向內需消費導向的經濟發展路線、能源轉型則對石油需求產生抑制效果。 

由此推知,推動中國原油需求的關鍵因素,在於工業、建築及運輸等石油密集產業,在第二產業拉動經濟成長階段,政府大力推動基礎建設,或國際景氣上行,外需強勁帶動中國製造出口等情境下,對石油需求上升。換言之,中國石油需求有很大一部分並非中國自主決定,而是受外國影響較大。但今年美、歐等中國主要貿易夥伴本身經濟表現欠佳、美中兩強角力升級等因素,影響中國製造業出口表現,自然也削弱了石油需求。 

考慮中國當局保守設定經濟成長5%目標、強調今年工作重點為擴大內需、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的政策方向,執行強力刺激政策的動機不強;今年以來,工業、投資持續低迷,且在國際景氣放緩背景下,進出口已出現疲態,後續生產更加缺乏動能。相較之下,解封後消費動能釋放,且疫情期間民間累計大量 額外儲蓄可提供後續消費潛力,故今年中國經濟復甦由消費主導。但零售銷售3、4月走勢顯示,解封紅利已快速消退,僅靠消費單一引擎要拉動整體經濟成長,效果亦極為有限。

在此情況下,元大寶華模型估計結果顯示,中國今年石油需求增量約介於45-80萬桶/日之間,中位數落在70萬桶/日,以此為基準再加入交通復甦(模型外變數)影響推估,最終預測結果區間為55-80萬桶/日。

元大寶華總結,在解封帶動經濟反彈下,預期2023年中國石油需求增長高於過去10年平均55萬桶/日的增幅。惟考量美歐經濟放緩、下半年外需仍舊疲軟,中國生產及貿易缺乏動能,且在消費拉動經濟成長模式下,石油需求成長並無想像中強勁,下半年因中國需求反彈造成油市供不應求的情況,可能不如IEA等預期嚴重,故難以一己之力推動油價大漲。相對而言,供給面因素如OPEC+減產政策(沙烏地阿拉伯表示7月額外減產措施可能延長、俄羅斯是否落實減產承諾等)及美國產量成長不確定性,更可能對下半年油價產生關鍵性影響。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柯文哲羈押71日 不提延押抗告剃光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