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Photo credit: NIAID on Visualhunt)
新冠疫情延燒3年多,最近國內出現第四波大流行,台灣兩大感染醫學會提醒,新冠病毒威脅未遠離,醞釀中的風暴「抗藥性細菌」不容輕忽,一旦染疫合併感染抗藥菌,住院時間可能延長2~3倍。專家預警,如果持續漠視抗藥性細菌的威脅,2050年台灣每年將有3.3萬人死亡,這個數字已超過衛福部公布2021年國人前6大癌症致死人數的總和。
▼▲抗藥性細菌威脅嚴重人類健康,國內專家預估最糟情況,到了2050年每年會有3.3萬人死亡。(圖/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提供)
抗藥性細菌對我們的威脅,恐超越COVID-19疫情,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邱政洵透露日前收治一名51歲婦女,個案因發燒、咳嗽、身體疼痛住院,確診新冠,X光檢查顯示雙肺浸潤,住院期間因呼吸窘迫持續惡化轉入加護病房,最後插管治療。
▲中年婦人染上新冠和KP菌,性命一度危急。(圖/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提供)
沒想到女病患在治療期間先後感染綠膿桿菌以及一度被稱為「超級細菌」的「抗碳青黴烯抗藥性腸桿菌」(CRE)中的克雷伯氏肺炎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菌),一度發生敗血症、腎功能低下等危急徵狀,所幸經更換抗生素治療,才得以脫險。
國際研究顯示,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部分抗藥性細菌盛行率暴增約2倍。而且不只是醫院,社區可能也存在抗藥性細菌的危脅。邱政洵指出,日前有一名12歲男童因右臀疼痛和間歇性發燒4天赴急診,檢查發現感染多重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此菌不僅造成男童肺栓塞,還合併化膿性髖關節膿腫,經過長達1個月的藥物及手術治療才好轉出院,後續必須回診治療及復健。
▲12歲男童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住院治療長達1個月。(圖/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提供)
邱政洵擔心,若對抗藥性細菌的盛行置之不理,估計到西元2050年,全球每年將有1千萬人死於抗藥性病原感染,相當於全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數;台灣屆時每年也估計將有超過3.3萬人因此喪命,相當於2021年肺癌、肝癌、腸癌、乳癌、攝護腺癌與口腔癌等前6大致命癌症所造成的死亡總和,同時是肺癌死亡人數的3倍以上。
上述的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克雷伯氏肺炎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連同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鮑氏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腸內菌屬(Enterobacter species),取其英文字首合稱「ESKAPE」,目前是全球公認6大面臨無藥可用的抗藥菌,亟需重視。
▲面對6大「逃脫菌」,專家擔憂無藥可用。(圖/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提供)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皆認為,國內應加速抗生素新藥審核與合理納入健保,並及時補充感染專業人力。然而,相較於近年愈來愈多癌症新藥問世,抗生素新藥研發速度卻放緩。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表示,抗藥性問題持續惡化,未來連癌症治療也可能受到影響,國外一項針對腫瘤專科醫師的調查顯示,若抗藥性問題持續惡化,未來包括化療、幹細胞移植治療等預後都可能受衝擊。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臨床現況常常是病人已躺在病房,醫師知道有對症的新藥,礙於藥證審核與健保給付速度而無法使用,只好處方效果可能較低但藥價相對低的老藥或替代藥物。為了對付病菌,醫師不得不加重老藥或替代藥物的劑量,長期下來也可能導致劣幣驅逐良幣、抗藥性加劇、醫藥支出加重的惡性循環。
感染科專家期盼政府單位多加重視,加速抗生素新藥引進且以合理價格納健保,讓感染專科醫師有更多種類的抗生素選項,針對病人個別情況予以對應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