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綜合報導
▲衛福部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15至30歲民眾每年3次免費心理諮商。有醫師點出評估分流很重要。(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
根據統計,年輕族群憂鬱症近4成應就醫未就醫,衛生福利部8月1日起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15至30歲民眾每年3次免費心理諮商、每次補助金額為1600元,預計1年可受惠人數達1.8萬人。但此舉真正有用?有精神科醫師點出臨床困境,有些心理治療師因後續自行出去開業,患者恐因費用落差而導致病情變化,政府補助偏有利需極短期諮商、問題聚焦的方式協助案主解決問題外,以及在年度諮商費用中,省下4800元,但要小心的是「當免費的3次之後,治療關係的斷裂,可能對這個孩子的傷害更大」,所以剛開始的評估、分流很重要。
根據衛福部統計,國內2013年到2021年間,高中生有輕生想法者從18.7%增加到25%,相當於每四位就有一位有輕生意念。15歲到29歲,精神診斷就醫的比例近5年間也從4.8%增加到7%,成長了47%。年輕族群有多達5成沒有接受治療,主因是費用問題與不知如何獲得協助。
對於上述方案,衛福部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李俊宏提及臨床實例:前陣子有位患者狀況不大好,很不容易才穩定下來。後來問起才發現前陣子轉介的心理治療師自行出去開業,基於信任感,就跟著過去接受心理治療。「但由於該處的價格跟院內有落差,個案又自覺負擔不起,所以跟治療師討論之後,把頻次降低了,其後就有了病情的變化。」
他說,這種治療頻次的降低或是治療的中斷導致的病情變化,在心理治療是相當常見的。要說是治療的阻抗,是也可以這樣講,「但治療費用的外在現實,在治療場景中是不得不去考慮的因素,有些個案是真的付不出來的。」也因此,很多治療師即便更換治療處所,跟個案擬定的契約經常是用次數或年度去計算的,也或者是要議價的時候,會在轉換職場一段時間後再談這件事情,就是避免這類情形產生。
李俊宏說,他向來倡議藥物與心理的整合式治療,心理治療的變動,似乎應該是跟醫師這邊打聲招呼會好一點,但這段時間,外在環境變動好大,人員流動快速,越來越難以招架,患者也越來越需要適應新的治療者。經常是轉介治療師,一段時間後,就又要離職了。「那,需不需要我再轉介新的治療師給你?」、「不用了,我不想事情再說一次,醫師,你不會離職吧?」
這樣變動的環境,很難形塑穩定的客體關係。也因此,有人問他所謂的年輕族群三次補助方案的意見,他的解釋會是這計畫比較接近兩個目的:一是超短期決戰,對於某些簡單議題的個案,用一到三次極短期諮商,問題聚焦的方式協助案主解決問題。另外,就是在年度諮商費用中,省下4800元。或是,成為個案進入醫療的門徑。
至於期待三次(諮商)解決年輕族群的問題,李俊宏認為從來也就不是這個方案的意義。如果是這樣想那要很小心,如上面提到的問題,「當免費的三次之後,治療關係的斷裂,可能對這個孩子的傷害更大,後面說不定還需要更多收尾的工作。」所以,剛開始的評估、分流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