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本土登革熱疫情升溫,全台警戒。(圖/台中市政府提供)
國內登革熱疫情持續增溫,上週新增1311例,疾管署週二(5日)又公布3例死亡個案。感染科醫師表示,目前登革熱沒有預防性投藥或特效藥,官方也因為疫苗發展不夠成熟沒有引進,環境清潔和預防蚊子叮咬是當務之急。
我國上一次登革熱大流行發生於2015年,根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的統計,當年5月至11月23日累計37224起本土病例,其中174人死亡。今年本土登革熱累計逾4000例,感染科名醫、部立桃園醫院副院長鄭舒倖接受中廣流行網主持人李雅媛專訪時提到,登革熱有捲土重來的態勢,可說是10年內第二次發生這麼嚴重的疫情,除了離島各縣市都有案例。
鄭舒倖表示,登革熱潛伏期自病媒蚊叮咬起3~14天,許多患者4~5天便發病。由於最近天氣炎熱又經常下雨,四處積水,蟲卵孵育更多,疫情大概不會停止,尤其是南部,天氣更熱,開學後疫情恐持續蔓延。以部桃為例,有一些個案從南部回來,只要發燒臨床端都會提高警覺安排篩檢,確實發現登革熱案例。
民眾可能好奇,有沒有預防性投藥或疫苗可以對付登革熱,鄭舒倖指出,國內專家經過多重評估,沒有引進疫苗,事實上登革熱疫苗研發多年,並沒有很成熟,幾次臨床試驗顯示,即便打過疫苗,第二次感染不同型別登革熱,病情可能更嚴重,安全性堪虞。
▲台灣春夏悶濕多雨,夏秋還有颱風,積水容易孳生病媒蚊。(圖/台南市政府提供)
此外,登革熱目前也沒有特效藥,臨床都是採取支持性治療,如果年輕病患吃藥可以退燒,生命徵象穩定,或許不必留在醫院;若患者年紀大又有共病,到院時有出血熱徵兆(解黑便、皮膚出血斑或瘀青),醫師就會特別小心。
鄭舒倖說明,登革熱有4個型別,重複感染會有病情加劇的疑慮,即便感染同一株,每個病人表現不太一樣,從無症狀、些微不適到重症都有。台灣今年是第一型、第二型同時出現。
鄭舒倖提到,登革熱和流感、新冠有一些共通症狀,像是發高燒(通常最先出現,可以燒到39度)、筋骨痠痛,臨床也觀察到比較特別的登革熱症狀,包括眼窩痛、骨頭痛(以前登革熱又被稱為「斷骨熱」,形容痛到骨頭裡的狀況)、皮疹(4~6成個案發燒2、3天後會長疹,顏色較暗,仔細看是微小的出血點,會癢會脫屑)。
病程部分,鄭舒倖表示一般從發病到緩解約1週,有些個案事後會疲累好一陣子,也有一部分染疫後進入重症階段,主要是出血性登革熱和登革休克症候群。
出血性登革熱比典型登革熱嚴重,主要是因血小板太低,發生出血性徵兆如身體出血、皮膚紫斑變多、解黑便、女生月經血流不止等。這類常常是重複感染個案,文獻顯示,如果以前得過登革熱,隔一陣子再染上不同型別,重症風險會高出50~500倍;當出血性登革熱的血漿滲出量很多,病人會呈現休克現象,即所謂登革休克症候群,死亡率超過4成。
▲登革熱常見症狀。(圖/疾管署提供)
疾管署提醒,本土登革熱疫情持續升溫,建議民眾從事戶外活動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深色衣物較容易吸引蚊子),並使用防蚊藥劑,減少被蚊子叮咬的機會。曾經確診登革熱者、長者、懷孕婦女、嬰兒、具糖尿病、腎衰竭、慢性溶血疾病、肥胖等潛在疾病的高危險群,或有流行區活動史者,應留意自身健康狀況,若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等疑似症狀時,務必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活動史。
▼登革熱持續發燒!無特效藥! 重症恐器官衰竭|專訪:部立桃園醫院副院長鄭舒倖醫師|聽醫生的話|李雅媛(影片來自YouTube-中廣流行網頻道,若遭移除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