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若羽、游家瑋/綜合報導
對行動不便的長輩來說,生病就醫最大痛點就是「移動」艱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官方推出居家醫療計畫,醫護會直接到宅照護,免去病人及家屬兩頭奔波、及醫院感染風險。明年健保署還將試辦將急症照護納入健保給付,並收受長照機構住民,預計有12萬人受惠。
80多歲的李奶奶臥床長達4年,因為患有吸入性肺炎,吃飯得用鼻胃管灌食,翻身也需要居服員幫忙,每回就醫對家人來說都是大工程。
個案媳婦王大姐:「一定要2個、3個(人)出門才可以,有時候可能在急診室待個一天,還排不到(病床)。」
醫師陳蕙雅:「你感覺呢?有沒有哪裡不舒服?」
對兒女來說,照護行動不便的長輩最大痛點就是移動相當艱難,但現在像這樣的居家醫療,把看診地點轉換到最熟悉的家中,由醫師、居服員、護理師到宅照護,再也不用舟車勞頓,醫院、住家兩頭奔波。
而這樣的個案不是少數,根據健保署統計,截至去年,居家整合照護計畫已經累積照護8萬人,參與院所突破3千家;考量2025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將達到20.8%,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急症照護也將在明年試辦,納入健保給付,收受對象擴及長照機構,預計有12萬名長者受惠。
健保署長石崇良:「從日本的經驗來看,這些感染症的長者裡面,大概80%都可以在地就可以治好,嘗試地導入這樣的急症照顧,減少移動還有環境適應、還有照護上的中斷這些問題。」
醫師陳蕙雅:「那我們現在要幫你檢查一下,驗一滴血就好了。」
過去健保給付項目少,請居家醫療醫師對病患來說是一大負擔,如今有政策銜接,不只大幅減輕了交通、醫療開銷,對醫師來說也更有服務動力。像是醫師陳蕙雅,4年多前離開醫院自己接案,頭一個月連溫飽都有問題。
醫師陳蕙雅:「以當時的點值大概就一千多塊,對,我那個月收入就是一千多塊,我就想那我第2個、第3個(個案)在哪裡,我不知道。」
後來她努力深耕社區,靠著自身專業和親和力,已經累積400個個案。
醫師陳蕙雅:「這就是帶出去測量生命徵象的包包。」
仔細盤點個案需要的醫材、藥品,自家客廳就是陳蕙雅的辦公室兼小藥庫。雖說是自己接案,卻不比大醫院輕鬆,不只得24小時待命,若有病患、家屬急召,還得隨時出任務。
醫師陳蕙雅:「對,我剛開始都自己開車,然後就校長兼撞鐘,一邊看google,然後在中間可能又會有line的訊息要回。」
過去在醫院有行政人員協助,現在只能一把抓,曾經最高紀錄一天要趕11個案家,忙到先生看不過,才開起愛心專車接送。
陳蕙雅先生:「之前都忙到有時候半夜11、12點都有,9點、10點還沒吃飯。」
雖然收入不如以往,但深入日常家庭收穫更加豐滿,不論是發起音樂會,幫爺爺奶奶回顧相識當下的那首歌,或是幫年邁的奶奶舉辦手拓道別活動,每一個生命故事都是她前進的動力。
醫師陳蕙雅:「它必須要關照的是一個人、一個家庭,而不是只是一個器官或一個症狀,所以它需要對人有很多的關懷。」
健保署長石崇良:「必須要回到照護的本質,對長者來講哪裡是他最適合的安老(之處),或者是當他有生病的時候,他所最期待的這個照護的地點。」
人生最後一哩路除了家人陪伴,也有賴遠距醫療、健保、長照資源逐步整合到位,才能朝安心終老的目標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