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新北報導
▲手抖示意圖。(圖/翻攝自pixabay)
長者注意,年紀大雙手顫抖不一定是巴金森氏症,也可能是原發性顫抖症。64歲的邵大姊以往緊張時雙手會不自主地顫動,退休後約2年前,發現手抖的情況每況愈下,發病嚴重時甚至無法好好用餐,連筷子、湯匙都拿不穩,「夾菜還能靠人幫忙,但喝湯怎麼辦?」且手抖不僅影響用餐,連基本梳洗都無法順利完成,長久下來,越來越不想出門參與社交活動,原本期盼退休後能夠沉潛花藝、園藝,但連基本的剪枝、修葉都難操作,只得被迫放棄。後經神經內科醫師診斷為「原發性顫抖症」,經評估後透過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手術,來改善右手顫抖症狀。
雙和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柯子翔表示,一般人想到手抖,大多會聯想到巴金森氏症,但還有一種狀況是腦部沒有任何損傷,生理機能也完全正常,且排除吸菸及酗酒因子,病人仍出現手抖的症狀,就是所謂的「原發性顫抖症」。據悉,目前已知其中約5成與家族遺傳史有關,其他原因仍不明。
原發性顫抖症是高齡長者最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之一,較常見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但其實在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其盛行率為每100萬人中約有4000至40,000人罹患,是巴金森氏症的5倍,據統計,全台約30萬人罹患此症。
▲邵大姊雙手恢復正常,更秀出花藝絕活完成兩束捧花,來獻給醫師表達感謝。(圖/雙和醫院提供)
柯子翔指出,原發性顫抖通常會先以藥物治療,但臨床上約有4成患者服藥效果不佳,此時則需考慮手術治療,不過外科開顱手術風險大,術後也需要較長的恢復期,屬於非侵入性的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手術(神波刀)就是另一個選擇。治療過程不需麻醉,不用擔心感染、腦出血等併發症,搭配MRI核磁共振導航能一次完成,三天即可出院。
不過,雙和醫院神經外科醫師羅偉倫也指出,神波刀在進行治療時,患者可能會有些許不適,包括頭痛、暈、嘔吐感,絕大多數為暫時性;後續住院時,也會使用類固醇藥物來控制治療部位之腦水腫情況,約2成患者有短暫頭暈、噁心、嘔吐等副作用,但大多在一至三個月內就消失,從臨床的評估來看,顫抖程度明顯降低。
邵大姊說,一開始左手的顫抖狀況其實是比右手還嚴重,因此決定在8月底進行左手顫抖的治療,現在雙手終於恢復正常。她更秀出花藝絕活,親手完成兩束充滿感謝的捧花,來獻給醫師表達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