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普遍會有搔癢感。(示意圖/翻攝自台大皮膚科朱家瑜醫師簡報、資料照片)
小喻(化名)從小到大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無數次的反覆發作,已用到口服類固醇仍無明顯起色,面對即將到來的考試升學,邊看書邊抓癢一直沒辦法專注。所幸轉院在醫師建議下使用新型小分子藥物,治療到了第3週幾乎完全不癢,病灶處也有改善,總算能好好準備考試。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皮膚科醫師楊翔宇表示,患者普遍會有搔癢感,且3至4成都是因為亂擦藥沒有效之後才來門診求助,延誤就醫恐使病情加劇。
楊翔宇說,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個會反覆發作,讓病友困擾不已的慢性發炎疾病,患者就診第一名的問題就是搔癢,癢的時候有如上萬隻螞蟻在皮膚上爬,而且越抓會越癢,且全身都可能會發生,不少病患更因為搔抓導致破皮滲液,不僅可能導致細菌感染,更造成外觀不佳。
他進一步解釋,異位性皮膚炎主要是基因造成,很多外部因素的交互作用都會誘發病症,主要可分為外在與內在兩面向:外在部分,患者本身的肌膚屏障就比一般人差,因此保護力也較不足,容易使得過敏原穿透,也因此就會發生搔癢等症狀;若遇環境因素如空污變嚴重、灰塵多、季節變化等都會讓病症變得嚴重。內在部分,由於病患身體免疫反應非處正常狀態,較一般人更容易被誘發,因此只要遇到過敏原便較有可能發作。
值得注意的是,病友有不少是孩童或者青少年,當搔癢發作時,不僅影響學習的專注力,睡眠品質也受到影響。由於異位性皮膚炎病灶常發生在頭、頸、手等明顯之處,很多青少年病患因此感到自卑甚至影響到人際關係,久而久之也形成害羞、退縮性格。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上,楊翔宇指出除平日細心照護肌膚外,正確用藥更是改善關鍵,如擦的外用藥膏、吃的抗組織胺、免疫調節劑和小分子藥物,以及打的生物製劑等,治療用藥至少10多種。近年也有新型小分子口服藥物,在大型研究當中已證實能快速止癢,有一半病患更可改善病灶達9成,上述個案小喻在去年便嘗試新的治療法,病灶處也改善非常多,目前狀況也都控制得相當好。他說,最怕的是民眾用「偏方」治療,除應遵照醫囑外,建議患者平時肌膚保濕、維持良好作息、避免過度辛辣刺激物、冬天貼身衣物選擇純棉,以及室內除濕等方式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