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他「大腸滿是息肉」糞便潛血陽性急就醫!醫一看卻發現「另一處」罹癌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大腸癌發生率雖跌到第二名,但一年也新增1.6萬人罹癌。(示意圖/資料照片)

▲大腸癌發生率雖跌到第二名,但一年也新增1.6萬人罹癌。(示意圖/資料照片)

國人飲食西化,大腸癌是近幾年台灣癌症的熱議話題,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程度不容小覷,相關早期健檢等檢查更為重要。有醫師分享一個糞便潛血陽性患者在大腸鏡檢查時雖大腸「滿滿的都是息肉」,但都是一般息肉,反倒在乙狀結腸處發現早期大腸癌,呼籲糞便潛血檢查一定要做外,選擇信任專業的醫師做徹底大腸鏡檢查也很重要。

根據國健署最新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肺癌以16880人首次衝上發生率首位,過去15年第一名的大腸癌雖跌到第二名,但也有16238人,不可小覷。

胃腸肝膽科醫師葉秉威分享近期收到一名早期大腸癌個案。他說該患者因糞便潛血陽性就診,由於他是第一次大腸鏡檢查,在檢查的過程中發現「整個大腸滿滿的都是息肉」,但都只是一般息肉,冷切除就可以了。不過在檢查乙狀結腸時,卻發現一個1.2公分息肉,外觀跟其他的有很大的不同,該息肉「表面飽滿且不平滑,外觀看似有菱角」,細微的表面構造喪失,加上該息肉周圍有明顯雞皮 (chicken skin mucosa),從臨床光學診斷就知道該息肉屬於早期大腸癌。

葉秉威分享該息肉飽滿有稜角,屬於早期大腸癌。(圖/翻攝自胃腸專家 葉秉威醫師粉絲頁)

▲葉秉威分享該息肉飽滿有稜角,屬於早期大腸癌。(圖/翻攝自胃腸專家 葉秉威醫師粉絲頁)

他說,這時醫師得判斷要轉介外科切除大腸?還是用內視鏡切除?由於該患者沒有深部黏膜下侵犯的外觀特徵,所以應該不需要外科手術,內視鏡切除應該足夠。由於癌症切除,重點在安全距離,所以一般息肉切除術並不適合,因為安全距離不足。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MR)或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應該是較好的選擇。

葉秉威表示,由於考量該病變大小不到2公分,加上顧及病患經濟能力,故當下直接使用EMR黏膜切除術,刻意增加安全距離的方式,完成切除,並且將傷口完整縫合。整個手術過程十分鐘之內完成,術後患者恢復良好。後續收到病理報告,顯示該處為大腸原位癌,切除邊際無腫瘤細胞,意思該病患成功藉由大腸內視鏡切除早期大腸癌,並且不須後續的手術或是藥物治療。

葉秉威呼籲民眾,若符糞便潛血檢查資格者就該定期檢查,因若檢出陽性者,罹大腸癌風險機率很高,千萬不要輕忽。另,做大腸鏡除了清腸品質,醫師技術及經驗的判斷也非常重要,以便選擇適當的武器,來處理各種不同類型的息肉及早期癌症。

國健署表示,台灣大腸癌患者多發生在50歲以後,國健署目前已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可持健保卡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檢查。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