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今(1)天是勞動節,相信不少勞工朋友都抱怨工作時間長、業務多…其實,與其抱怨還不如用行動紓壓,為自己創造愉悅生活!
悶悶不樂、壓力大、加班/達志影像/美聯社
壓力大嗎?董氏基金會最新公佈匯整2012年至2015年上班族壓力及紓壓方式資料,上班族主要壓力源包括:時間(工作時數、通勤時間過長等)、業務(工作量過多、業績壓力等)、家庭(無法兼顧家庭的照顧責任等)、健康(長期外食、沒時間運動等)。常用紓壓方式為:「看電視、電影」、「聽音樂、唱歌」、「運動」及「找親友訴說」。
另外,工作年資多寡,壓力源與紓壓方式也不同。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董氏基金會自2012年起與許多企業合作,推廣五月的第一個星期一為「企業紓壓日」,提供多元的紓壓體驗課程,提醒上班族建立紓壓習慣,同時發出問卷了解上班族壓力源及紓壓習慣現況。至今回收匯整共近11,000份有效資料。
分析結果:工作年資三年以下者壓力源這幾年有變化,前三名從「時間」、「健康」、「業務」變為「健康」、「待遇」及「進修」。工作年資超過三年以上者主要仍為「時間」、「業務」及「健康」。紓壓方式上,工作年資超過三年者,選擇「運動」做為紓壓方式者比例皆高於年資低於三年者。
另從資料中也看到,選擇「沒有任何紓壓方式」及「不理或不管它」的比例越來越少。顯示上班族對紓壓議題愈漸重視,選擇的紓壓方式隨著年資(年齡)、承擔的角色責任累進,趨向動態的「運動」。
「紓壓體驗,養成運動紓壓習慣。」葉雅馨表示,工作年資超過三年以上者主要壓力「時間」、「業務」比「健康」重視是個警訊,上班族應經常檢視自己的壓力情形,過大則容易出現的症狀:失眠、焦慮、憂鬱、無法專注、易怒、工作執行效率變差、經常性的感冒及想請假...等,有上述現象,須進一步找到壓力來源。
她建議上班族避免長期處在壓力過大的環境中,可積極地做紓壓調整(花時間在減低壓力的活動上),或和上司說明自己的狀況看是否需要重新分配工作量。當然,平日建立一個紓壓習慣是必要的,找到適合自己的紓壓方式,並養成習慣,當覺察自己有壓力來臨時,可以使用這個紓壓方法。葉雅馨同時建議職場經營者,若要降低營運成本,經常針對員工舉辦紓壓體驗及情緒管理之相關課程,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史丹佛大學健康心理學教授凱莉·麥高尼格最新出版書籍中提及,一項以三萬名美國成人為對象的最新研究報告,比較其八年所承受之壓力及與健康的關係。結果發現,「壓力」並非是提高受試者死亡風險的唯一因素。除了壓力之外,還有「負面心態」。
精神科醫生范樂群說明,適度的「壓力」可以增強表現和生產力、提升健康和生命力。正向思考可以紓解壓力,因為可以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和血清素,提正情緒,增強大腦學習中樞的學習力,產生更多更好的神經連結,成為一個正向的循環,產生幸福和快樂感,讓人有熱情,更投入工作。
他建議上班族平時可以依照SMILE五步驟幫助自己減壓,「S」代表SLEEP睡眠和作息;「M」指的是MEMORY,意指在腦中要常存有正向、快樂的記憶,可以從每天寫下三件好的事情或是感恩的事開始練習,成習慣之後就會時常注意到身邊好的事情;「I」指INTERESTING興趣,可以從工作中找樂趣,或者在休閒時培養興趣;「L」是LOVE,意指要愛自己的壓力,學習面對它並從中看到可以讓自己成長的部分,並且幫助他人;最後是「E」EXERCISE,運動使人大腦分泌腦內啡,引發愉悅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