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凱凱遭拔指甲、燒下體…每天有36名兒童受虐 醫揭「變態心理」4原因

社會中心/蔣季容報導

凱凱疑遭保母虐死,案件引發全國關注。(圖/翻攝畫面)

▲凱凱疑遭保母虐死,案件引發全國關注。(圖/翻攝畫面)

1歲男童凱凱(化名)遭劉姓保母姐妹虐死案,引發社會關注。惡保母對凱凱施以酷刑,包括拔指甲、牙齒、燒下體、餵廚餘,睡覺時將凱凱雙手反綁,如同木乃伊一樣,行徑相當惡劣。醫師黃軒就揭露虐童背後的心理模式,指出平均每天有36名兒童受虐,而兒虐發生的頻率竟與疫情相關。

黃軒今(13)日在臉書表示,平均每天36名兒童受虐,台灣長庚之前研究顯示,兒虐發生頻率與疫情相關。黃軒透露,失業率每上升一個百分比,隔年的兒虐率將上升萬分之七,如果推估台灣兒少人口有360萬人來計算的話,疫情的失業率上升一個百分比,隔年就會多增加2500位受虐兒童。國外研究,也早已顯示兒虐率與失業率的密切關聯。

至於為何成年人容易有虐童行為,黃軒整理了專家們提出的幾個可能因素,如下

一、發洩壓力

教師或看護人,因工作和生活壓力(例如失業、家庭不和階)過大,可能會將自己的壓力,發洩到幼兒身上。

二、情緒勒索

有些成年人可能因為無法有效處理和管控自己的情緒慾望,而對周圍進行情緒,失控的勒索,這些包括虐待兒童,造成了重大危害。

三、扭曲成就

一些虐童成年人可能在自己的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較低,面對弱小的兒童時,就會感到自己強大,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慰藉。

四、滿足變態

由於經濟貧困、生活變更、社會壓力等原因,一些人可能會出現人格障礙或性變態等心理問題,而虐待兒童可能是他們試圖滿足這些變態心理的方式。

要預防虐童案件的措施是多方面的,黃軒列舉有效的預防策略,如下

一、提升公眾意識

透過教育和媒體宣傳,提高社會對虐童問題的認識,改變有害的性別和社會規範。

二、 專業人員培訓

為教師、社工、醫護人員等專業人士,提供識別虐兒個案和處理虐兒個案的培訓。

三、學校資源支援

確保學校有足夠的資源和訓練有素的社工,以識別和介入虐兒個案。

四、家庭支援計劃

提供家庭訪問服務,幫助家長建立正面的育兒技巧和應對策略。

五、法律與政策

制定和執行保護兒童的法律,包括禁止暴力懲罰和強制舉報虐兒個案的機制。

六、社區網絡支持

建立強大的社區支援網絡,為家庭和兒童提供必要的服務和幫助。

黃軒強調,虐童案的處理不僅是法律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我們需要共同努力,保護每一個孩子的權益,讓他們在一個安全和愛的環境中成長。這些措施,需要各方的合作和承諾,以建立一個無虐待、有愛的環境,保護兒童的安全和福祉。

★ 拒絕暴力!請撥打113、110

#惡保母姊妹虐死1歲凱凱

【#直播中LIVE】【20241126】彩券開獎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