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雅琳、陳文枋/採訪報導
今(16)日206台南大地震屆滿百日,您知道我們已經可以預先知道地震震波即將抵達,不用再等到地震感受到了才來因應嗎?這是台灣人的智慧,在921大地震之後,就已經積極研發出地震預警系統,後來被全世界積極採用,尤其是日本更是全國佈點,搶在震波來襲前八到十秒就先預警,讓人民可以先關完瓦斯、開了門、然後躲在桌下之後地震才來襲,而產業更因此可預先切斷一切可能受災的閥門,而降低損失。這是台灣人的發明,反而是我們台灣人自己沒在使用,怎麼會這樣?
▲206台南大地震奪走上百條生命。
台南地震,這裡奪走115條寶貴的生命,維冠大樓旁的崑山國小,有十位小天使跟著天災走了。災難過後,我們到底能積極作為些什麼呢?
這一天,學校警示鈴聲大作,小朋友頂著書包當防護墊,順序的走出教室避難,但其實過了十秒現場才開始天搖地動,這是場跟上帝搶命的演習,因為台灣本土科技的研發,搶在地震S波抵達之前,這套機器先感知到一種P波,趕快發出警示鈴聲,讓無法預測地震的人類,得以在最強震波抵達之前先做好防護措施。
▲三聯科技經理林大鈞表示,P波是上帝給的禮物。
三聯科技經理林大鈞:「P波是地震的前導波,那它其實是上帝給我們的一個小禮物啦!就是當大地震來之前,他會先戳你一下,跟我們講一些很有用的資訊,那像是垂直的方向是多少,那我們可利用這個資訊,來做現地的預警。」
那有多少時間可以預警呢?隨著震央的遠近會有不一樣,三到三十秒都有,但現地的一般也大約有八到十秒的時間,那麼您可能會覺得,短短八到十秒,真能做些什麼嗎?來看日本人已經相當純熟的經驗。
短片:「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利用P波預先得知的時間差,能提供完整的自救時間。
看得出來這關鍵九秒,這位小姐已經起身關了瓦斯、切掉水電、打開大門頂著,然後躲到桌子底下,儘管天災無情,但她已經保護好自己,把傷害降到最低。
這套搶命的預警系統,其實是咱們台灣在921大地震之後所研發的,台灣政府與人民自己沒啥注意,反倒又被日本人大量使用,日本氣象廳在全國各地,設置大量地震感應器,系統經過分析,準確運算地震訊息之後,透過電視、手機還有戶外大型螢幕等媒介,第一時間對全民發出通知,很多人走在路上都及時收到訊息,可以率先防災反應。
▲三聯科技總經理林廷芳表示,15年前就研發出預警系統。
三聯科技總經理林廷芳:「921大地震的隔年,應該講15年前我們就研發出來了,經過不斷的改進,最早在印度的時候,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韓國在釜山做高鐵,高鐵的速度到三四百,能夠再早幾秒知道,讓它速度降低,對高鐵造成二次災害比較少,印尼海嘯過它也使用、墨西哥也使用,希臘也常有地震,所以希臘也有使用。」
不只如此,紐西蘭2011年,經過一場傷亡慘重的基督城大地震之後,也開始採用台灣的地震預警系統。
▲基督城大地震時,震壞了紐西蘭運送牛奶的水管。
三聯科技經理林大鈞:「紐西蘭是農業大國,那其實他們是用水管來運輸牛奶的,那當時基督城發生大地震的時候,其實水管都震裂了、牛奶就這樣漏光了,那當然也影響到國際的牛奶價格這樣,所以他們會買我們的系統,做即時化的切斷、切斷牛奶的水管,所以避免牛奶繼續流出來這樣子,那像台積電或是一些高級的晶圓廠,希望未來也是作為切斷有毒氣體,或是化學原料的一些切斷閥。」
▲台大地質系教授吳逸民,發現P波前3秒與震幅的關係。
台大吳逸民教授是整個研究團隊的靈魂人物,研究室內外都裝著警報系統。
台大地質系教授吳逸民:「我們從十幾年前就開始做的工作,利用台灣、日本、南加州大大小小的地震紀錄,就發現說這P波一開始的前三秒,跟比較大的震幅是有這樣的關係的。」
▲預警系統透過P波,響鈴提醒民眾地震將來襲。
這些密密麻麻的點代表高度正相關,也就是P波來的前三秒震幅,可預測後面大地震是否帶來災害,於是這樣就找到救命的時間差了!有了個這個發現,接下來他們開始在全台灣各地佈建測站,到現在已經有582個點,可帶來準確的預警。
台大地質系教授吳逸民:「這個我們就會叫領先的時間(LEADING TIME),像維冠大概在這裡,妳看這個在台南區,它都有將近五秒到八秒左右的這個時間。」
206大地震時,他的系統就顯示出台南各地可預警的時間,可惜過去這項研究在台灣沒有被廣泛注意。
▲台灣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要學會與地震相處。
台大地質系教授吳逸民:「921之後,事實上台灣已經把這個地震的速報系統,用強震來做地震監測,那也做了預警系統,所以921之後,事實上日本才開始發展這個地震預警的系統,07年、08年那就真正開始應用,那反而超過台灣。」
為了急起直追,台灣研發這套系統的科技公司決定拋磚引玉,用捐贈的方式給台南的學校,希望從點到面、從小到大,加強台灣人的預警觀念,畢竟這本來也來自於台灣人災難下的智慧。
▲地震來襲前,多一點準備是多一點機會。
台南206地震屆滿百日,在歸仁的飯店斜樓正在進行拆除,真的多一點準備,就是給生命多一點機會。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我們本來就該學會如何與地震相處,而當日本等世界各國,從我們的教訓當中汲取經驗,真正受災的我們,是不是更該進一步積極,做好防災應變的工作呢?(整理:實習編輯廖堉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