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晏明強、李英婷
馬總統在專訪中,否認馬王政爭是預謀好的政治追殺,並再次強調那是「大是大非」的問題。而他認為學運是一場反對和中國交往的反中運動,過程也並不民主,雖坦承確實影響到國民黨選情,但並不認同學運的價值。
二○一三年九月的「馬王政爭」及二○一四年三月爆發的「太陽花學運」,已被公認是國民黨近兩年來,在地方及中央選舉慘敗,徹底丟掉政權的主因。
其中,馬王之爭導致國民黨內部分裂,而學運則讓國民黨失去廣大年輕選民的支持,在這兩場重擊國民黨的風暴中,馬英九總統也都是受壓最大的核心角色。
否認預謀政治追殺王金平
不過馬在接受《新新聞》專訪時,被問及若能回到當時,是否處理方式會有所不同時,他並不願答覆這一「假設問題」,也認為馬王之爭影響選舉結果,「這一點是否有直接關係,我也不敢說」。而從馬對王金平涉及司法關說及太陽花學運的看法,他對王仍堅持所謂的「大是大非」立場,更對學運引發的效應,抱持頗為負面的評價。
有關馬王之爭這段撕裂國民黨的過往,馬強烈否認有任何政治追殺的預謀。他表示,一三年八月三十一日之前,完全不知特偵組監聽案件中有涉及到他(指王金平),也不是像外界指控,操弄檢察總長(黃世銘)來追殺,「這完全不是事實,我完全不知道,是黃世銘到我家來說時才知道,絕沒有任何的預謀。」馬說,當他瞭解案情時,已確定是行政不法,而不涉及犯罪,「這案子對我來說,是滿單純的。」
馬說,即使當他知道這個事實(王進行司法關說)後,也沒有利用這一事實去做任何事情,他只讓行政院長江宜樺知道,因為他的部屬(法務部長曾勇夫)也涉入此案,「完全沒有陰謀!外界炒做成政治陰謀,完全不是事實。」即使後來事態發展重挫他的聲望,也衝擊國民黨執政基礎,但馬顯然並未後悔。他仍強調,「碰到這種事情,如果完全視而不見或若無其事,恐怕不是一個很好的處理方式。」
馬指出,司法關說目前在中華民國不構成犯罪,《立法委員行為法》更沒有列為犯罪或可加譴責,但這在西方國家是很重的罪,「這是(台灣)法治上的缺憾,是很可惜的。」「若司法可以關說,一般老百姓怎麼辦呢?高官都可以透過關係來關說,這是很嚴重的事,我當時說大是大非,就是這個道理。」
認為學運本質是反中反民主
除了依然認定王金平關說司法是「事實」,馬對重創他兩岸政策大局的「太陽花學運」,不管是對反黑箱服貿的訴求、學運的民主本質,甚至是實際參與人數、主角的品性,幾乎都沒有多少好話。
馬指出,學運一開始是希望逐條審議兩岸服貿協議,國民黨團也同意「逐條審議、逐條表決」,「但學生看到我們同意後,馬上就改要求訂定﹃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後來我們也訂了,四月三日就把草案送進立院,結果到現在都沒有動。我的感覺是,他們根本就不要服貿協議,更是反對。」
馬質疑,即使是對監督條例,學生也沒有完整的構想,所以有人變成兩國論,甚至要已生效的兩岸協議都要重審,可見這不是為了要促進兩岸關係,或者讓兩岸關係得到更多監督,「事後來看,他們那時根本就是反對與大陸繼續交往,這就不是我們一般所想像的所謂(反服貿)黑箱。」
馬強調,服貿協議從簽定後送到立法院,朝野共舉行二十次公聽會,張慶忠當時的做法對不對可以檢討,「但絕對不是黑箱,因為有二十次的公聽會,現在有哪一個法案有舉行二十次的?舉行過五次就不得了。」
另外他們占領立院時,要馬英九出來「共(講)」,「我出來了啊!第一步是請江宜樺到現場去,結果他們要求先同意撤回服貿,否則不讓江講話。」「你覺得這樣的態度,是民主的態度嗎?」馬強調,身為總統他已盡力願意溝通,結果學生不理會,「如果這是一個民主運動,為何會這樣呢?」
至於學運聲稱有五十萬人上凱道聲援,馬英九也狠狠打臉。他說,三月三十日時凱道號稱聚集五十萬人,但實際上只有十一.六萬人,「這也不是我亂講,是警察局取一平方公尺站三個人估計出來的。」「也不是說人數那麼重要,但大家都認為,聚集五十萬人不得了,只是真的沒有那麼多,從三一八到四一○,前後二十四、五天,警政署的統計,每天累計加起來,全部只有約三十五萬人。」
坦言學運對選舉確有影響
馬英九坦言,三一八學運在當時是有效果,感覺上帶動了年輕人對國民黨的不滿,也影響到選舉,但後來學運中的主角,有的有私生活問題,有的發生其他問題,「慢慢的光環就少下來了。」
馬說,他曾在學運後,到中部大學座談,有一位大四女生說,她周邊的同學也有去現場,覺得學生是盲從的,在當時要這麼講,還是需要一點勇氣的,但至少證明,不見得每個人對學運的想法都一樣。(更多報導,請見1524期《新新聞》,或見新新聞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