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陳小姐分享發病過程。(圖台灣乳房醫學會提供)
33歲的上班族陳小姐,兩年前洗澡時意外摸到右胸有顆粒異物感,警覺有異而就醫檢查,初步評估為0.5公分纖維囊腫,持續追蹤不到半年,竟檢查確診為早期高風險「三陰性乳癌」,腫瘤4.2公分,整整大了8倍,走向抗癌之路,於抗癌初期先用健保傳統化療,但成效不如預期,所幸有商業保險支持,在醫師建議下,術前增加自費使用免疫藥物,手術時腫瘤明顯縮小至2.2公分,術後持續使用免疫藥物。
據衛福部統計處本週公佈112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癌症已連續42年蟬聯第一名;若以十大癌症死因順位來看,女性乳癌則排序第四;乳癌是呈現上升者,民眾不可小覷。
▲112年十大癌症死因。(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賴清德總統曾表示打造健康台灣新願景,首要目標是降低癌症死亡率,乳癌便是重點項目之一。歐美乳癌死亡率自30多年前出現下降趨勢,但國內並未明顯下降,在各種乳癌亞型中,三陰性乳癌存活率較差、復發較早,且容易轉移至肺腦等器官,常被形容為「最惡乳癌」。
中醫大附醫乳房外科教授劉良智表示,三陰性乳癌手術後1-3年是復發高峰期,為了預防復發,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過去僅有化療可用,治療面臨瓶頸。特別是腫瘤介於1-2公分且合併淋巴轉移、或是腫瘤大於2公分的「早期高風險三陰性乳癌」,復發風險高,亟需更有效的治療選擇。
他說,三陰性乳癌約佔所有乳癌的10%至15%,好發於40歲左右的年齡層,易有淋巴結轉移,癌細胞分化常呈現高惡性度,復發機會也比其他類型乳癌高,可用藥物治療選擇較少。術後輔助治療的作用是盡可能消除手術後仍殘存的癌細胞,維持疾病不惡化、預防復發,提升整體存活期。最新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早期高風險三陰性乳癌,術前併用免疫治療搭配化療,術後持續用免疫藥物鞏固治療,預防疾病復發。
陳守棟也指出,早期三陰性乳癌通常不適合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除了化療,目前僅有免疫治療可用,要幫助減少復發風險、增加存活率,應把握術前及術後輔助治療的黃金時間。希望能替患者爭取遲來的正義,提供健保給付。
▲乳房醫學會與癌希基金會呼籲政府重視早期三陰性乳癌,及早提供給病人合適的術前與術後輔助治療選擇。(圖/乳房醫學會提供)
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說,台灣每年新增超過1萬5千名乳癌病友,遺憾的是對於早期三陰性乳癌,目前僅有化療納入健保給付,期待能接軌國際治療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