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彥、吳崑榆、許書維、陳逸潔、邱瑞揚/綜合報導
「非洲大蝸牛」有人形容是原住民的和牛,到底該怎麼烹煮,不單單挖出來下鍋這麼簡單!事前處理的步驟缺一不可,尤其蝸牛本身帶有黏液,花蓮的餐廳業者表示,她會要求供貨方,先帶殼川燙交到餐廳後,挖肉除內臟再清洗,另外一派做法,挖出鍋牛肉後、去除內臟,利用明礬、麵粉反覆搓揉清洗,確保安全。
大火快炒鍋氣噴發,三杯炒螺肉起鍋前放進九層塔、辣椒提味,就是超受歡迎的下酒菜,食材用的就是非洲大蝸牛,事前處理步驟很搞剛。
花蓮這間餐廳業者,處理非洲大蝸牛十分謹慎,會要求源頭的供貨方將捕獲蝸牛帶殼川燙,餐廳再取出肉清除內臟,清洗腸、黏液 才能下鍋料理。
非當事熱炒店業者潘小姐:「撿回來的時候,要用整顆去燙,燙好了去挖,挖好了幾斤都跟你收,我們回來就是洗乾淨,一份一份包起來。」
釣魚達人黃小四曾因為非洲大蝸牛氾濫,靠吃來移除上百隻。
釣魚達人黃小四:「最好是用粗鹽,我們用鹽巴,我們要去揉牠表面的雜質。」
他先敲破取出肉,剪除內臟清洗粗鹽洗出雜質,加麵粉黏附雜質清洗川燙,最後才能下鍋,調味過後加入芹菜蒜苗當配料,煮成美味的非洲蝸牛湯。
釣魚達人黃小四:「蝸牛是看到什麼就吃,那要去環境比較好,譬如說山上,天然條件比較好的,吃起來比較安心啦。」
在彰化有一位蝸牛專家,長期研究非洲蝸牛的白化品種白玉蝸牛。
蝸牛專家羅暐勛:「2天48小時用水,只餵養水,腸胃裡的一些排除乾淨,再來就是用第二步就是用滾水川燙。」
蝸牛料理端上桌前,繁瑣的處理步驟缺一不可,就是為了防止 吃下肚傷了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