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倪譽瑋報導
▲炒螺肉是熱炒店的菜色之一。(圖/資料照)
原來熱炒店的螺肉大多「不是螺」!一位網友表示,他看到近日關於蝸牛的新聞後,發現熱炒店的「炒螺肉」有九成都是「非洲大蝸牛」並非「海螺」;而他對非洲大蝸牛的印象,是在路邊、黏黏的,在下雨天不時會踩死牠們。貼文引起網友熱議,有內行表示,雖然熱炒店的蝸牛品種確實和路邊的一樣,但作為食材大多都有經過處理,是可食用的。
台東金峰鄉賓茂及壢坵部落發生集體食物中毒,共造成12人送醫、其中3人死亡,曾被懷疑是釀禍主因的「蝸牛小米粽」也成為網路熱議話題。一位網友在Threads發文表示,近日看新聞才知道,原來熱炒店的「炒螺肉」,除非業者特別強調使用海螺,不然九成都是「非洲大蝸牛」。
對於非洲大蝸牛,原PO分享,自己常在下雨時不小心踩死好幾隻,因為踩下去後的黏膩感非常不舒服,這些「路邊黏黏大蝸牛」曾給他帶來「陰霾」。這引起了許多網友共鳴,「還好我不吃炒螺肉!」「作為好公民,要禮讓蝸牛」。
也有內行人分享,雖然熱炒店的螺肉是非洲大蝸牛,但幾乎都屬於人工養殖、也有經過處理,「熱炒店的螺肉並不是路邊撿來的,那都是專業養殖的蝸牛」、「蝸牛肉的處理手續沒有那麼隨便跟簡單,基本上你吃到的市售蝸牛肉跟螺肉都是通常已經處理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