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許智超報導
▲台灣地震學者合作出版《台灣地震帶》一書。(圖/翻攝自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昨(21)日適逢九二一強震25週年,由於地震屬無法精準預測的天災,若生活能夠避開地震帶也能減少災害傷亡。對此,國內學者分析台灣過去30年超過80萬起地震,點名桃竹苗、中彰投、高屏3地區,過去地震數量雖少,但可能累積不少能量,加上有多條活動斷層,未來可能發生規模7左右強震。
由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陳文山、教授吳逸民及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楊耿明等研究團隊共同編撰《台灣地震帶》專書,匯集1990至2020年間超過80萬筆地震活動統計數據。該書將台灣劃分為38個地震帶,透過地震個數、密度與震源機制判釋,全面比較全島不同地質構造區的特性與地震活動。
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陳文山表示,台灣地震發生集中在東部及其海域,約占1年地震7成,西部占約2成多,雲嘉南近年地震較多,往北的桃竹苗與中彰投、往南的高屏數量明顯較少,但有許多活動斷層分布於此,地震頻率應相當。
分析30年紀錄,雲嘉南有近9萬次地震,中彰投與桃竹苗僅8000多次,相差近10倍,高屏甚至只有4000多次,相差近20倍。陳文山說,地震少不見得是好事,可能持續累積能量,未來可能發生規模較大地震。他形容,平時有釋放能量稱「潛移斷層」,較少釋放稱「鎖定斷層」,就像一個人平常忍耐不發脾氣,一生氣就很恐怖,故悶不吭聲的地震帶較令人擔憂。
陳文山指出,新竹有新竹斷層與新城斷層,新城在200多年前發生過大地震,但新竹斷層近期沒較大能量釋放,且沿線通過市區,還有9所學校,若發生地震的位置更可能在竹科,震動力量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