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韋劭/宜蘭報導
▲漁民捕獲的活體龍宮貝。(圖/翻攝畫面)
宜蘭頭城一名林姓漁民日前在龜山島外海進行底棲拖網作業時,意外捕獲1只罕見活體龍宮貝。國立台灣博物館為此特別在臉書上介紹龍宮貝,並呼籲大眾,如捕捉到野生動物,可評估讓它們留在原來的棲地。林姓漁民則表示,龍宮貝有價值,也不是保育類,已在網路上販售,不可能把牠放生。
林姓漁民表示,21日於龜山島外海進行底棲拖網作業時捕獲,從深度約120至200米的海域中,捕獲了這只活體龍宮貝,之前也曾捕獲龍宮貝,當時賣了6萬元,這次也打算出售,目前正在網路販售,希望能有玩家收藏。
國立台灣博物館得知此事後於臉書發文,1968年,臺灣漁民在東沙群島附近首次發現龍宮翁戎螺。1969年,基隆漁船又撈獲,其中2枚活體送至博物館,盛況空前,並曾帶動臺灣貝類研究的熱潮。
龍宮翁戎螺是目前最大的翁戎螺科物種,屬於野生動物,主要棲息於西太平洋深海,臺灣多記錄於東北角。由於其外型與宮殿相似,因此有俗稱為龍宮貝。翁戎螺類的特徵為殼口具有一條細長的裂縫,長達貝殼周緣的一半,被認為是相當古老的形態特徵,對貝類演化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整個家族可追溯至寒武紀就已經出現於地球上。
國立台灣博物館還說,發文原意為介紹此種生物知識,並呼籲大眾,如捕捉到野生動物,可評估讓它們留在原來的棲地。
林姓漁民則表示,出海1趟要6、7小時,還花不少油錢,龍宮貝有價值且非保育類,這2天和妻子整晚在家沒睡守著,擔心水溫不夠低,不時去便利商店買冰塊降溫,不可能讓牠回歸自然,只要價格合理就賣,但是希望不要低於先前賣的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