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台灣2012年推動新生兒出生後72小時內的聽力篩檢,篩檢覆蓋率已多年維持9成以上。患者與專家現身說法。(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聽力是嬰幼兒學習語言、社交的重要基礎,若未及時發現聽力問題,恐影響未來發展。樂樂的案例就是最佳寫照,樂樂媽媽表示,樂樂出生3天內即透過新生兒聽力篩檢發現聽力異常,在2個月大時就配戴合適的輔具,並定期療育追蹤,目前1歲8個月大的樂樂對外界聲音有良好反應。
國健署今(18)日舉行「聽見世界的美好 黃金72小時篩檢期」記者會。據統計,全球每千名新生兒中約有3至5名面臨先天性聽力損失。根據WHO 2021聽力年報及Neumann等人的研究,2020年全球有38%新生兒未接受聽力篩檢,且約有三分之一的國家幾乎沒有提供任何新生兒聽力篩檢服務,僅41國新生兒聽力篩檢覆蓋率達85%以上,佔全世界國家數20%。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指出,兒童聽損問題若未及時發現與處理,將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及社交互動能力,而聽力損失相對其他疾病隱形,家長難以透過日常觀察發現新生兒的聽力問題。因此,各國致力推動全面聽力篩檢。我國自101年全面推動本國籍出生3個月內新生兒聽力篩檢服務以來,覆蓋率維持在9成以上,近年更超過98%,位居全球最優之列。
依據國民健康署統計,112年新生兒聽力篩檢共13萬4082人,篩檢率達98.9%,發現有786位聽力損失兒童。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彭純芝表示,聽力連帶會影響其他發育,新生兒應該在出生後黃金72小時進行篩檢,如果沒有過關,一定要複檢追蹤釐清是否「過關」還是「確診」,在3個月大前及早診斷,6個月大前接受聽語療育。
樂樂媽媽今日出席分享,表示在樂樂出生3天內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檢「未通過」,隔2天再測仍「不通過」,經轉介至醫院檢查確診為聽力損失。幸運的是在樂樂2個月大開始配戴合適輔具,並依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吳振吉安排進行定期療育追蹤,現在對外界的聲音有良好反應。樂樂的媽媽表示「透過新生兒聽力篩檢服務,讓寶貝聽力問題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吳振吉醫師指出,台灣的新生兒聽力篩檢政策成效顯著,但後續治療還有進步空間。目前對於輕中度聽損,政府提供助聽器補助,而超過90分貝的雙側重度聽損則補助電子耳,然而單側重度聽損則尚未納入健保,雖然單側聽損對語言發展的影響較小,但會影響聲源定位。另,他也提及政府未來可評估將巨細胞病毒和基因篩檢納入聽力檢查,因新生兒感染巨細胞病毒可能導致遲發性聽損,10%至15%會出現併發症,若及早用抗病毒藥物治療,可避免聽損。相對於日、韓已有補助,台灣的基因檢測目前仍需自費。
國健署表示,目前全國總共有259家醫療院所提供新生兒聽力篩檢服務,其中有64家提供新生兒聽力確診服務,透過及早的篩檢和治療,予以適當的治療和復健,才能讓聽力損失的寶寶在生命初期獲得專業的聽覺照護,保障每個孩子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