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陸軍官校在今(16)日舉辦「黃埔建軍92週年校慶」,總統蔡英文以三軍統帥的身分蒞臨閱兵並發表演說,以「貪生怕死莫入此門,升官發財請走他路」勉勵軍官堅持軍人的榮譽和尊嚴,並承諾國家絕對不會虧待辛苦的各位。
蔡英文演說全文:
馮部長、嚴總長、邱司令、張校長、各位貴賓、各位校友、各位同學,大家好,請稍息。今天,我很高興,也很榮幸,可以在陸軍官校92周年校慶的日子,來到這裡跟我們陸官人見面。
從520到現在,我展開了一系列的部隊視導行程。身為國家的三軍統帥,我心裡想的只有一件事情。我要透過具體的行動告訴我們的國軍,新政府會跟各位站在一起。
要進行部隊視察,如果沒有來到陸軍官校,視察的行程就不算完整。各位親愛的陸官人,我剛剛看到所有學生士氣高昂,精神抖擻的表現,我心裡很篤定,國軍的尊嚴必定會在我們的手上贏回來。
陸軍官校擁有輝煌的歷史傳統。92年前的今天,孫中山先生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上,告訴大家:「要用這個學校的學生,重新創造革命的事業;要用這個學校的學生,做革命軍的骨幹」。那一代的黃埔人完成了他們身上的使命。
這個學校最令人尊敬的地方在於,上一代人的使命和精神,即使歷經歲月,即使顛沛流離,都還是一直完整的保存與傳承下來。
這就是黃埔精神。92年來,這所學校的畢業生,沒有讓國人失望。黃埔軍人的滿腔熱血,一次又一次跟國家的命運緊緊結合在一起。
在台海戰雲密布的時候,黃埔軍人守住前線。在天災地震的時候,黃埔軍人,拿出了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和台灣人民一起重建家園。各位身上的這套制服,是有著光榮傳承的制服。全世界沒有幾所軍事院校能像各位的學校這樣,有著這麼多精彩的回憶與過去。
剛剛,每一個從我面前走過的學生,都是這一個傳奇的一份子。所以,在這裡,我要特別勉勵大家,未來,你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要兢兢業業、埋頭苦幹。國家栽培你們,你們應當加倍報效國家。不要辜負自己身上的制服,你們以陸官人為榮還不夠,未來你們每一個人都要讓陸官以你們為榮,都要讓這個國家的人民以你們為傲。
誰都無法否認,陸軍官校誕生在黃埔。不過,這麼多年來,今天陸軍官校在鳳山。每一個陸官人在記住光榮傳承的時候,也都在思考,如何創新,如何改進,如何在新的時代裡,用新的方式來貢獻國家。
各位,請你們不斷前進。你們的步伐越堅定,國家的發展就越穩定。你們的聲音越宏亮,台灣的士氣就越高昂。你們的作為決定了,在新的時代裡,黃埔精神的新意義。
黃埔精神,不需要由我來提醒各位。我相信,它已經在你們每一個人的血液裡面。跟同年齡的學生相比,你們犧牲了自由。你們用紀律要求自己,你們用規矩鞭策自身。國家就是需要一群有紀律的軍人來保疆衛土,你們就是國家所揀選出來的人。
既然被國家揀選,你們就一定都要有犧牲的志氣。「貪生怕死莫入此門,升官發財請走他路」,我要再一次用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來勉勵各位。
要把軍人的榮譽和尊嚴一次贏回來,就是時時刻刻把這句話牢記在心。只要你們牢記在心,國家就不會虧待你們。
我會確保在部隊裡面,有合理的升遷管道。而且,大家為國打拚的同時,不需要煩惱家裡的經濟狀況。這就是我做為總統的責任。未來的國防改革,我一定會把軍人的照顧以及軍人的尊嚴,一起放在重要的位置。
第二項黃埔精神,也就是團結。它就是此時此刻的台灣,最迫切需要的東西。我剛剛看到,大家在隊伍前進的過程中,已經把這種精神發揮地淋漓盡致。
一群人共同走向一個目標,不管過程多麼艱辛,隊伍始終保持整齊。這就是團結的最佳示範。我期待,國軍內部要團結,然後,透過團結的國軍,來成為促進國家整體團結的動力。
軍隊裡面沒有政黨,沒有派系,只有國家。在未來,有許多國家發展的議題,都需要國軍扮演提振社會士氣的角色。團結國人同胞,一起面對時代的考驗。這是這個新時代裡,團結的意義。
第三項黃埔精神重視的是負責。各位同學在校,要把功課做好。到了部隊,要把業務做好,這就是對自己負責。
更重要的是,我期許大家,要為群體承擔責任。在戰場上,每一個人生死與共。你們成為軍人的那一天起,台灣人民的命運,也託付在你們的手上。
我們要打破本位主義,不管是演練,作戰或是救災,不管上山或下海,只要國家需要,只要人民有難,都要身先士卒,勇於承擔。這就是黃埔的氣魄。
各位陸官人,國軍的未來要交給你們了,你們要扛起來。新的時代也要交給你們了,你們要做國家進步的先鋒。
不管以後我們遇到多麼艱難的挑戰,請大家永遠記得這個學校交給你們的傳承。犧牲,團結,負責,這六個字要深深印在你們每一次的行動上面。
同時,我也要要求大家,不斷前進,不斷創新,不斷思考,我們究竟為何犧牲?為何團結?為何負責?
在新的時代裡,我期許大家,為中華民國,為中華民國的的民主體制而犧牲、團結、負責。為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的自由生活方式,而犧牲、團結、負責。
我絕對不會讓陸官人孤軍奮戰。做為三軍統帥,我會為各位的團結和榮譽而戰。親愛精誠、團結奮鬥,我將和大家一起前進,我將和大家一起奮戰。謝謝大家。